2024年12月18日

黃 粱 文學 年 表 1958-2025

【黃粱文學年表】

 

1958年出生於臺北發源地艋舺,木匠的兒子,排行九。

1978受教於美學家潘栢世、琴士莊洗,思想啟蒙。

1984-1999年,隱逸灣潭佛寺旁老厝,出入要靠人工划渡。

1985年,以本名首度投稿,《聯合文學》第8期刊登4首詩。

1992年,以筆名首度投稿,《現代詩》復刊18期刊登4首詩。

 

1993年,首度發表詩評〈想像的對話──零雨詩歌經驗模式分析〉(《現代詩》復刊27期)。

 

1994年,書寫《現代詩》第二屆「第一本詩集獎」評論〈采采流水,蓬蓬遠春──張士甫詩歌語言探源〉、第三屆「第一本詩集獎」評論〈疑問練習的解答練習──析論楊小編詩歌中的隱喻模式〉,先後刊登於《現代詩》復刊22期與2425合期,開啟中國新詩的評論領域。

 

1995年,受《現代詩》復刊主編鴻鴻之邀,與旅居柏林、紐約的臺灣藝術家池農深跨界對談,對談稿一萬二千字〈自覺放逐的心靈――詩與繪畫的越界對談〉登《現代詩》復刊23期。受《新陸》詩刊之邀,與臺大「詩文學社」成員王聰威、廖高成、廖之韻等人座談:現代詩「文化環境的雕塑」與作品對話,對談稿一萬六千字載《新陸》詩刊13期「當代校園詩專輯」。發表一萬三千字詩評〈大膽•潑辣•奇怪――大卸管管四十年〉(《創世紀》詩雜誌104期)。

 

1996-1997年,主編《雙子星》人文詩刊3-5期。發表〈臺灣早期新詩的精神裂隙和語言跨越〉,策畫「跨越語言的一代」五人詩輯(《雙子星》第3期),開始關注臺灣新詩史料。受陳大為之邀,在《國文天地》月刊撰寫「新詩點評」專欄24篇。發表詩評〈馬華新詩的新形象〉(馬來西亞《蕉風》月刊473期)。發表〈一座姙娠之書――阿翁〈給當當書〉評析〉(《台灣詩學季刊》18期)。開辦「黃粱詩學教室」函授課程,收得唯一的學生鄭順聰(中山大學中文系)。

 

1997年,出版新詩評論集《想像的對話》(唐山出版社)。受陳隆昊之邀擔任唐山出版社總編輯。受《現代詩》主編莊裕安之邀,為「新生代擊鼓專輯」撰寫專文〈臺灣當代詩的新板塊――新世代風格特徵與文化現象觀察〉(《現代詩》復刊30.31合刊)。受《創世紀》主編須文蔚之邀,為「新生代創世紀專輯」撰寫專文〈語言意識與詩人意識──我對新世代文本的過度期待?〉(《創世紀》詩雜誌112期)。黃粱、吳明益、須文蔚受邀參加首屆「青年文學會議」,黃粱發表〈新世代躍登文壇的管道分析〉(中央月刊《文訊》別冊)。中國四川大型詩雜誌《詩鏡》創刊號策劃「黃粱專輯」20頁。

 

1998年,出版1982-1997年詩選《瀝青與蜂蜜》(青銅社)。受《呼吸》詩刊主編杜家祁之邀,為「詩與教育專輯」撰寫〈臺灣新詩教育彈撥〉(香港《呼吸》詩刊第5期)。

 

1999年,策畫主編《大陸先鋒詩叢》第一輯十卷(唐山出版社),編輯理念:新詩潮邊緣美學詩叢。出版:朱文卷、海上卷、馬永波卷、余怒卷、周倫佑卷、虹影卷、于堅卷、孟浪卷、柏樺卷、詩論卷,前五卷皆為個人第一本詩集,轟動新詩界。發表一萬八千字新詩史論〈意志自由之路――大陸先鋒詩歌歷史脈動與文化特徵〉(紐約《今天》文學雜誌46期)。發表詩學論述〈大塊抒情,坦蕩吟詩――漫步在柏樺詩歌的溫潤境界裡〉(北京《詩探索》,首都師大)。7月赴中國拜訪民間詩人,會見王小妮、徐敬亞、于堅、柏樺、鍾鳴、史幼波、周倫佑、海上、余怒、韓東、朱文、馬永波等人。

 

2000年,發表詩論〈詩篇之前〉甲編(紐約《今天》文學雜誌48期)。

2001年,聯繫零雨、翁文嫻、鴻鴻等詩友,倡議發起《現在詩》,統籌集稿,擔任創刊號主編。

 

2002年,受邀擔任臺北市文化局《文化快遞》月刊年度主編。應張默之邀為「創世紀同人詩選」,撰寫〈創世紀森林浴――品鑑臺灣特有的十六種詩飛羽〉(日本《藍BLUE》文學雜誌7•8合輯)。詩二首入選《空白練習曲――《今天》十年詩選》(牛津大學出版社),臺灣詩人入選者僅有商禽與黃粱。受翁文嫻之邀首度擔任成大鳳凰文學獎新詩評審,認識中文三學生廖育正(廖人),成為長期切磋詩學的摯友。

 

2003-2005年,應周渝之邀擔任紫藤廬古蹟執行長,負責活動策畫。與翁文嫻、張梅芳(張寶云)合作,策畫「顧城逝世十週年醒思詩學講座」八場(紫藤廬),講座逐字稿刊登「顧城之城」網站。舉辦黃粱詩學講座,評述周夢蝶、大荒、昌耀、梁秉鈞、張耳、車前子等人作品(紫藤廬)。策畫「紫藤廬古樂茶宴」邀請臺北詩歌節受邀國際詩人二十多位(馬悅然、顧彬等),蒞臨紫藤廬品茗,欣賞王心心南管與莊洗古琴演出。周渝主持、何乏筆翻譯。李嘉華發表詩學論文〈試論黃粱歌詩中的動能〉(《臺灣詩學學刊》第2期)

 

2004年,策劃「詩歌語言與文化義涵講座」十四場(潘栢世、翁文嫻、黃粱主講)。協助陳昭瑛舉辦「臺灣學運論壇」七場座談。協助王鎮華「道不遠人,德在人心」十四場講座活動,擔任引言人。策劃《紫藤文化叢書》,主編《龍應台與臺灣的文化迷思》(紫藤文化協會∕唐山出版社)。協助「聲動劇場」謝韻雅Mia、「心心南管樂坊」王心心、客家歌詩創作者羅思容,在紫藤廬舉辦工作坊發表音樂作品。

 

2005年,與婦女新知基金會合作舉辦「女性主義論壇」六場座談。發表詩學論文〈從一首詩洞觀一世界之視域與方法論〉(新詩一百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大學、首都師大)成為會場焦點策劃藝術巨匠葉世強八十歲初畫展(紫藤廬)。

 

2006年,發表詩學論文〈一甲子的雪──現代詩審美特徵、語言機制之比較〉(當代詩學論壇,北京大學、首都師大)。擔任葉世強秘書半年,整理藝術檔案、畫語錄、年表。

 

2007年,受《詩探索》主編吳思敬之邀,策畫「臺灣中生代(1949-1969)十三家詩選專輯」(北京《詩探索作品卷》2007年第一卷)。在淡水有河book展開一系列詩學講座,評述葉維廉、馮青、零雨、于堅、羅思容、廖偉棠、蔡宛璇等人作品。策劃「大陸先鋒詩歌資料展」,主編有河詩畫集《河鳥貓2007》。發表藝術評論〈葉世強――藝術靈山,域外尊者〉(葉世強畫集《我的藝術世界》)。廖育正詩學論文〈黃粱詩歌的「抒情主體隱匿」與「時間感」〉獲第十三屆府城文學獎文學評論獎。

 

2008年,發表詩學論文〈推敲的詩藝:葉維廉《雨的味道》索隱〉(當代詩學論壇,北京大學、首都師大)。隨上默劇團赴法國參加亞維儂藝術節。受邀擔任黎畫廊藝術總監。年底,突然接獲瘂弦從加拿大來函,信中言:「你的詩非常好,我印象深刻。」

 

2009年,策畫主編《大陸先鋒詩叢》第二輯十卷(唐山出版社),編輯理念:人之樹文化圖像詩叢。出版:唯色、張執浩、臧棣、楊鍵、龐培、蘇淺、鄭小瓊、伊沙、蘇非舒、車前子,十本個人詩選。

 

2010年,遷居花蓮偏鄉修行者精舍。發表詩學論文〈人之樹:新世紀大陸先鋒詩歌的文化圖像〉(當代詩學論壇,北京大學、首都師大)成為會場焦點。受《漢詩》季刊主編張執浩之邀,策畫「臺灣中生代詩人特輯」(武漢《漢詩》季刊11期)。應翁文嫻之邀,參加2010年花蓮太平洋詩歌節「詩學對話:詩與詩的行動能力」,主講:「《大陸先鋒詩叢》策畫緣起」(翁文嫻主持)。6月底赴中國拜訪民間詩人,會見唯色、何三坡、李建春、伊沙、蘇非舒、啞石、李龍炳、發星、楊鍵、龐培、車前子、鄭小瓊等人。

 

2011年,主講:「黃粱的『詩行動』」(國立臺灣文學館)。

2012年,主講:「關於先鋒詩人們,以及他們的時代」(成功大學中文系)。發表藝術評論〈陳庭詩雕塑藝術的詩與思〉(《滿庭詩意:陳庭詩紀念展》,國立臺灣美術館)

 

2013年,出版三十年詩選《野鶴原》、二二八史詩《小敘述 二二八个銃籽》(唐山出版社)。受孟浪邀請赴香港發表〈藝術如何主動參與社會對話?〉(中國當代藝術研討會,香港城市大學、溯源書社)。登獨立中文筆會《自由寫作》網刊95期封面人物,發表《小敘述》壓卷長詩〈振魂曲〉。廖育正發表書評〈真情水中刀痕――漫談黃粱《野鶴原》〉(《衛生紙+》第21期)。

 

2014年,主講:「詩的敘述藝術」(國立臺灣文學館)。

2015年,聶豪發表論文〈天山遯:諦聽黃粱詩歌中的愛與逃〉(《文化研究季刊》第158期)


2016年,主講:「詩的座標定位」(東華大學華文系),擔任東華大學第二屆「奇萊論衡」研討會博士生論文講評。發表二萬五字詩評〈于堅:三才萬象共端倪〉(重慶《紅岩》文學雙月刊2016年第5期)。楊黎(1962-,四川詩人)為了《百年白話:中國當代詩歌訪談錄》,專程渡海來臺赴花蓮採訪黃粱、孟浪,實地錄影。

 

2017年,出版雙聯詩選《猛虎行》(唐山出版社)。發表一萬六千字詩評〈我們不是天真的人――艋舺少年郎黃荷生〉(孟浪主編共同體叢刊第1輯《致命的列寧》)。右京(李嘉華)發表《猛虎行》書評〈不論而論的並峙――論黃粱雙聯詩的視域〉(《吹鼓吹詩論壇》31期)。

 

2018年,發表〈打開黑夜之書,姚風詩評述〉(《臺港地區澳門文學評論選》,澳門文化局)。發表評論王小妮專文〈鏡子明亮而大器者謂之「明鏡」〉(四川《草堂》雜誌)。

 

2020年,12月出版《百年新詩1917-2017》(青銅社),十卷一百章,一百六十六萬字,評介三百四十位詩人闡釋二千六百首漢語新詩,小量影印贈送重點圖書館。

 

2022年,6月出版詩文集《君子書:黃粱歌詩》(釀出版)書前收錄兩篇推薦序:車前子〈反哥倫布及其他〉、廖育正〈誠的詩學〉應鴻鴻之邀,在「2022年台北詩歌節」卜袞「在月影與太陽下迴旋」講座,擔任與談人。發表詩集評論〈評鴻鴻新詩集《跳浪》〉(《吹鼓吹詩論壇》50期)。德國漢學家蔣永學主編的德文版臺灣文學選集《天海之間》,收錄三十九件新詩文本,黃粱獨占四件,居存世詩人之首。

 

2023年,應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吳冠宏之邀,在楊儒賓「五行原論與物論」講座,擔任與談人,發表萬字長論〈詩的思想與哲學思想的人文交談――黃粱〈春媾〉與楊儒賓《五行原論》之間〉(《人社東華》39期)。鴻鴻撰寫的〈召喚歷史與未來──評黃粱史詩《小敘述:二二八个銃籽》〉入選《時代之書:《文訊》40本年選書評(1983-2022)》。

 

2024年,1月出版《臺灣百年新詩(上卷):歷史敘事與詩學闡釋》、《臺灣百年新詩(下卷):精神標竿與文化圖像》(釀出版)。3月發表〈新詩文化與其考察、反思與重構〉(《吹鼓吹詩論壇》56期),9月發表萬字長論〈新世紀「網路詩」審美比較與文化反思〉(《吹鼓吹詩論壇》58期),12月發表萬字長論〈周夢蝶的人與思〉(《吹鼓吹詩論壇》59期)。9月發表二萬三千字長論〈葉維廉詩學審美特徵和文化旨趣〉(《創世紀詩雜誌》220期),12月發表萬字長論〈莫須有先生,詩人廢名〉(《創世紀詩雜誌》221期)。

 

2025年,2月出版《中國百年新詩(上卷):新詩史略與文化圖像》、《中國百年新詩(下卷):軸心詩人與典範詩章》(釀出版)3月發表一萬四千字專論〈瘂弦詩學成就與封筆解析〉(《創世紀詩雜誌》222期)、〈從「百年新詩」借鑒與反思〉(《吹鼓吹詩論壇》60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