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5日

《君子書》黃粱自序

 《君子書》嘗試叩問的永恆之謎

 

        《君子書:黃粱歌詩》定稿於20222月,我行年六十五,終歸是一個頭髮花白的老者了;那位「鏡中之我」究竟誰人?這是《君子書》嘗試叩問的永恆之謎。


        1973年我就讀高中,厭惡體制教育,拒讀教科書拒答試卷,導致學年成績全盤紅字而留級;出現躁鬱傾向,瀕身心臨界與黑暗深淵。叛逆少年摒棄填鴨教育與刻板教材,但究竟「我要什麼?」,更深一層考掘:「我是什麼?」少年茫然,一無所知。他對青青子衿的文藝腔調不屑一顧,存在主義的面罩也讓他感覺不快。艋舺少年郎聽任天性,夜間漫遊走街串巷,獨坐磚瓦屋脊對著星空發呆,假日一早搭公車坐最前端位子玄思異想,從起點繞回起點,度過夢中飛行般的少年時光。拒領畢業證書的少年,決心走體制外道路……彳亍到今天,幾本著作逍遙法外,一個人獨鶴與飛;「鏡中之我」依舊神清氣朗,沒錯!這個人是我,獨一無二,擎手撫天五指星。

         這位暫時虛設的「我」,十六歲少年,兀自去臺大精神科心理諮商,多種評量結果無礙,臨走時專家拋下一句話:「你將來如果不是精神科醫生就是文學家。」這位暫時虛設的「我」,六十五歲老翁,漫長的自我認識之途尚未走完,還有無窮盡等待發現的「我」,在遙遠彼端召喚!認識自我是不夠的要發現自我,發現自我是不夠的還要發明自我。1973年,一把懵懂之劍,他不曉得詩的威力將會替他排除萬難,無知於愛與死,不懂形而上與形而下的差別在哪裡。2020年,當《百年新詩1917-2017》為漢語新詩界定身分規畫理想時,這把銹刀心情又如何?扛得起放得下,如是而已。清寂閃爍的無明種識,在哪個年代?哪個地點?為何緣起而埋藏而發掘成人?阿母晚年云:生我前夜做了一個夢,她在菜園拿鋤頭鬆土,挖出一塊黃金,以此因緣我的乳名「全金仔」。1992年啟用「黃粱」為筆名時,我並不知道這個故事。

         藉由「詩」這條通道,暫時虛設的「我」一次又一次顯像為文字,《君子書》敘說的,不過是觀念與想像交互編織的經驗過程。經由詩的審美精神之傾聽與召喚,接天納地之「我」不斷變幻自身,從詩者,評論者,再到思想者。三位一體的詩人隱士革命者,他最想幹的事,是別人做不到的事,逆反常規的事。1982年獨居八里海濱與虛無誓死對決,詩歌啟蒙。1984-1999隱逸灣潭十六年,黃粱詩學雛型。2010年移居花蓮偏鄉修行者精舍,擘劃百年詩史。他的決絕意志與博大自信從何而來?《君子書》,這本黃粱詩文集,將要娓娓道來生命之繁華與衰敗,時間之晦澀與重光,詩與思想顯隱互涉,愛與死伴侶同歡。將進酒,乘大白,實味老辣溝渠水,虛空磊落淚中樽。

        《君子書》的詩學構想含括四大元素――

         詩的環境生態學(卷一至卷三):包羅萬象的主題關注,演示「詩」與心靈風情(風)、社會現實(雅)、精神家園(頌)的多重互涉。詩的形而上學(卷四):探索「詩」的文明起源、自然本性、概念範疇、精神鏡像的動態模型與文化內涵。詩的系統動力學(卷五):研究詩文本的語言空間構造與詩歌空間特質。詩的個體發生學(卷六):闡釋詩歌創作者親近╱覺知「詩」的心靈契機、身體經驗與文化脈絡。

        詩的環境生態學:以〈獻給孩子〉、〈紀念母親〉的倫理關懷開端,途經〈眾神祈禱的綠〉、〈刀砧〉之心靈追索與社會批判,〈菊頌〉、〈梅譜〉的文化溯源,歸宿〈鏡中村落〉、〈振魂曲〉之歷史反思與家園關愛,最終迴響著慈悲喜捨的祈禱聲。

         詩的形而上學:〈渾沌知識十五章〉2008-2019),它的前身〈詩篇之前六十六章〉(2012彙整),再前身〈詩篇之前(甲編)〉〈詩篇之前(乙編)〉19901992),三十年間,詩的思想經歷了什麼變化?從「體驗呼吸」起筆,到底趨向於「詩在呼吸出入間」,冥冥中畫了一個好大的圓,詩的初衷歷歷在目。如何從詩的審美精神判讀「詩」?黃粱為漢語詩歌文化草繪一幅當代思想圖譜。

        詩的系統動力學:〈俳句的奧義〉,將瑞典詩人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1931-2015)與日本俳聖松尾芭蕉(1644-1694)進行審美比較,從詩的格律、詩的視域、詩意迴響三個層相,揭示詩之曼妙與原理。「俳句」上涉唐詩五七言格律,借鑒禪境,師法李白(701-762)、杜甫(712-770)的流星闊步。典範詩章為什麼能夠跨文化跨代際流傳?個人詩學與文化詩學如何相互照應?誰來虔心推敲「詩」的永恆之謎?誰來參與開拓文明的創造性契機?

       詩的個體發生學:詩歌經驗與生命經驗息息相關,牽涉身心靈全體,吞吐時代的歡喜憂懼;超越個體的有限心識,與詩的直接知識與根本智慧遙相呼應。〈詩的啟蒙〉系列篇章,黃粱從心靈迴響、身體經驗、歷史脈絡、文明精神諸面向,以詩直覺坦誠之跡履,袒露「詩」與「詩人」交互編織的親密連結。

         何以名「君子書」?修辭立其誠。誠者,為人、處世、進德、修業的立足點,擁懷人文觀照天文,領受「詩」之恩惠與教養,懂得有所為有所不為,故能不憂不懼以詩為畢生志業。

         詩篇能否呈現「人」的精神史?是我一生努力的目標。被意識泡沫遮蔽的當代心靈,形骸放蕩語言輕薄,對「詩」而言實乃貼身噩夢。《君子書》反其道而行,以靜穆為伴侶,玄德為師,尊崇氣性整全的精神意興。《君子書》誠摯邀請你,閉上眼睛澄覽過往,凝神虛白放懷未來,傾聽當下――第一根針,繞心。

         黃粱詩學受惠於文化傳統的形上世界與家庭場域的人性基礎,這兩端是根本;黃粱詩學歸宿所來處仰望更高處,立足臺灣,放眼世界。

         黃粱草於野鶴原,四十種花環場盛放,2022730日清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