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粱著,青銅社出版,2020年12月
ISBN 978-957-98321-9-9 (全套:平裝),共八冊
30載書寫,166萬字,評介340位詩人,2600首詩
總目錄
自序
百年新詩,望洋興嘆
第一卷
詩的歷史進程
前言
百年新詩的時空脈絡與文化景觀
(一)中華民國新詩
第一章
民國時期(1917-1949)的詩與詩學
第二章
抗戰時期的詩與1949年後詩人歷史反思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詩
第三章
共和國新詩的政治體質與受難心靈
第四章
中國先鋒詩歌歷史脈動與精神歷程
第五章
中國當代「新詩潮」文學溯源和文本勘查
第六章
倖存者:「歸來的詩人」
(三)臺灣新詩
第七章
日治時期與戰後初期(1920-1949)臺灣新詩
第八章
「跨越語言的一代」、「笠」與「笠之外」
第九章
「大陸來臺詩人」評介
(四)香港、新馬、海外新詩
第十章
香港新詩的文化特徵
第十一章
新馬華文詩文化圖像
第十二章
海外華文詩/華人詩的愛與死
(五)二十一世紀「網路詩」
第十三章
新世紀「網路詩」抽樣考察
第二卷
詩的文學類型一:終極觀照
前言
以終極觀照詮釋詩歌精神
第十四章 穆旦(1918-):拒絕遺忘歷史——穆旦詩傳
第十五章
吳興華(1921-):吳興華的詩與詩觀
第十六章 昌耀(1936-):昌耀論二章
第十七章
葉維廉(1937-):葉維廉詩學初探
第十八章
楊牧(1940-):有序與脫序——楊牧詩學
第十九章
零雨(1952-):零雨論——詩的自然力
第二十章 于堅(1954-):于堅的詩——三才萬象共端倪
第二十一章 王小妮(1955-):人性之光——王小妮詩章
第二十二章
蕭開愚(1960-):蕭開愚的詩歌歷程
第二十三章
楊鍵(1967-):廣大招魂聲音——史詩《哭廟》
第二十四章
吉狄兆林(1967-):我背著我的死——彝族詩人吉狄兆林
第三卷
詩的文學類型二:抒懷寄情
前言
對奧美文字的傾聽與召喚
第二十五章
周夢蝶(1921-):影中之響——周夢蝶評傳
第二十六章
瘂弦(1932-):瘂弦詩的三重深淵
第二十七章
鄭愁予(1933-):鄭愁予的鄉愁與反鄉愁
第二十八章
梁秉均(1949-):梁秉鈞的香港漢詩
第二十九章
北島(1949-):守夜的責任——北島詩章
第三十章
多多(1951-):多多的詩藝與詩學
第三十一章
翟永明(1955-):翟永明的身體抒情詩
第三十二章
顧城(1956-):顧城詩四講
第三十三章
海子(1964-):海子的詩與思想
第三十四章
朵漁(1973-):最後的黑暗——朵漁的敘事與詠懷
第四卷
詩的文學類型三:現實索隱
前言
介入當下,諷諭現實
第三十五章
商禽(1930-):吐唱商音之禽
第三十六章
郭路生(1948-):精神的兩極圖像
第三十七章
馮青(1950-):從溫柔清新到鋸齒銳利
第三十八章
湯養宗(1959-):當代中國的斷字碑
第三十九章
韓東(1961-):詩歌冷風景
第四十章
西川(1963-):西川的議論詩
第四十一章
沈葦(1965-):新疆《安魂曲》
第四十二章
李龍炳(1969-):在骨頭裡釀酒——農民詩人李龍炳
第四十三章
呂約(1972):對希望的闡釋
第四十四章
昆鳥(1981-):鲲化鵬的靈魂歷程
第五卷
詩的風格類型
前言
新詩實驗場中的奇花異卉
第四十五章
寫意詩:廢名(1901-)莫須有先生,詩人廢名
第四十六章
超現實詩:管管(1929-)戲謔現實與出格想像
第四十七章
內面空間詩:黃荷生(1938-)艋舺少年郎黃荷生
第四十八章
形象思維詩:張士甫(1946-)張士甫詩歌語言探源
第四十九章
荒誕戲劇詩:胡寬(1952-)胡寬詩的自由精神
第五十章
宏觀結構詩:楊煉(1955-)探索楊煉詩集《易》
第五十一章
造境詩:張棗(1962-)張棗造境詩闡微
第五十二章
身體經驗詩:阿芒(1964-)阿芒身體詩學
第五十三章
魔幻現實詩:余怒(1966-)「余怒詩」與「余怒詩學」
第五十四章
解構詩:廖人(1982-)亮出兵器,廖人《13》
第六卷 詩的主題類型
前言
對生命經驗與社會鏡像專題探索
第五十五章
戰爭敘事:葉笛(1931-)<火與海>及其他戰爭詩篇
第五十六章
歷史事件敘事:向陽(1955-)「霧社事件」敘事詩
第五十七章
誕生敘事:阿翁(1952-)一座妊娠之書——《給當當書》
第五十八章
死亡與重生敘事:薛赫赫(1972-)向死而生的靈性詩章
第五十九章
生活頌歌敘事:黃燦然(1963-)黃燦然日常生活頌歌
第六十章
生命哀歌敘事:巫昂(1974-)巫昂身體性書寫
第六十一章
心靈鬥爭敘事:孫維民(1959-)孫維民詩歌的道德維度
第六十二章
身體傷殘敘事:余秀華(1976-)詩,意態堅貞絕不搖晃
第六十三章
山林敘事:何三坡(1964-)《灰喜鵲》的精神理想
第六十四章
海洋敘事:蔡宛璇(1978-)海的交響詩《潮汐》
第六十五章
邊緣敘事:詩的非典型命題
前言(一)子與母的詩(二)歌詩(三)同志議題詩(四)地方語言詩(五)少數民族詩(六)藏族流亡詩(七)伊斯蘭文化詩(八)基督教誨詩(九)節慶禮俗詩(十)心靈山水詩(十一)悼念詩(十二)史詩
第七卷
詩的語言空間
前言
百年新詩的語言空間形態
第六十六章
語言體裁:雅/俗
(一) 雅言修辭:戴望舒(1905-)、木心(1927-)、陳義芝(1953-)、羅智成(1955-)
(二)白話修辭:朵思(1936-)、陳黎(1954-)、楊黎(1963-)、鯨向海(1976-)
第六十七章
語言鏡像:虛/實
(一)想像情境:林泠(1938-)、蘇紹連(1949-)、鴻鴻(1964-)、杜綠綠(1979-)
(二)現實情境:唐祈(1920-)、鍾喬(1956-)、葉匡政(1964-)、尹麗川(1973-)
第六十八章
語言動能:曲/直
(一)跳躍敘述:夏宇(1956-)、車前子(1963-)、藍藍(1967-)、安琪(1969-)
(二)連續敘述:梅新(1937-)、嚴力(1954-)、雷平陽(1966-)、周瓚(1968-)
第六十九章
語言調性:柔/剛
(一)抒情聲音:陳育虹(1952-)、呂德安(1960-)、許悔之(1966-)、楊佳嫻(1978-)
(二)思辨聲音:歐陽江河(1956-)、林燿德(1962-)、唐捐(1968-)、高曉濤(1972-)
第七十章
語言意識:聚歛/擴散
(一)召喚傾聽:蘇金傘(1906-)、羅任玲(1963-)、娜夜(1964-)、宇向(1970-)
(二)溝通銘記:吳晟(1944-)、鄭炯明(1948-)、詹澈(1954-)、胡續冬(1974-)
第八卷 詩的審美精神一:決定性經驗
前言
反旋的歌聲――中國先鋒詩人的邊緣美學
第七十一章
南京:朱文(1967-)生活圖式與生存區位的求索
第七十二章
長沙:海上(1952-)末世氛圍的蒼茫
第七十三章
哈爾濱:馬永波(1964-)重奏的秘密
第七十四章
安慶:余怒(1966-)試探存在的界線
第七十五章
西昌:周倫佑(1952-)刀鋒上的詩與歷史
第七十六章
倫敦:虹影(1962-)隔著眾人的肌膚大笑
第七十七章
昆明:于堅(1954-)文化與自然的本質對詰
第七十八章
上海:孟浪(1961-)泥濘中的清醒與抉擇
第七十九章 成都:柏樺(1956-)大塊抒情,坦蕩吟詩
第八十章
揭穿虛無,抵抗虛無
第九卷
詩的審美精神二:整體性價值
前言
從詩的審美精神判讀「詩」
第八十一章
靈性書寫一:唯色(1966-)文字的證量
第八十二章
靈性書寫二:張執浩(1965-)偶語蒼生寄殘生
第八十三章
文化書寫一:楊鍵(1967-)七個關鍵詞
第八十四章
文化書寫二:臧棣(1964-)唯物論與反詩歌
第八十五章
性情書寫一:龐培(1962-)莊重的抒情
第八十六章
性情書寫二:蘇淺(1970-)哪一年,哪一天,只有菊花香
第八十七章
生活書寫一:鄭小瓊(1980-)在與物交談中凸顯人性
第八十八章
生活書寫二:伊沙(1966-)複數的「我」
第八十九章
語言書寫一:蘇非舒(1973-)看?被看?物?非物?
第九十章
語言書寫二:車前子(1963-)新鮮的語言花枝
第九十一章
「人之樹」文化圖像
第十卷
詩的思想建築
前言
詩的無限心智
第九十二章
文化座標:新詩的座標定位
第九十三章
詩的經驗:「詩」與「詩的經驗」
第九十四章
基礎詩體:新詩古詩「基礎詩體」審美比較
第九十五章
定型詩體:「雙聯詩」文化設想與文本詮釋
第九十六章
意象:一甲子的「雪」
第九十七章
觀念與想像:卜袞的布農族語詩章
第九十八章
詩與思:陳庭詩雕塑藝術的詩與思
第九十九章
比較詩學:俳句的奧義
第一百章
基礎詩學:詩篇之前 六十六章
總論
百年新詩通覽與反思
附錄
附錄一
詩的啟蒙
附錄二
百年新詩作者索引(依出生排序)
附錄三
百年新詩作者索引(依篇章排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