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9日

李美慧藝術創作的精神與美感

                                                                李美慧 丹鳳山 油畫 265x160cm 1987

與天地之大美獨相往來


李美慧1943-在自家果園中作畫,在台灣各角落的山林田野實地寫生,農夫的裝扮,感恩謙卑的心,舉起鋤頭般的筆,在畫布上開墾一片又一片遠離塵囂的新地。清晨的陽光撫摩藝術家的身心,人與萬物同奏生生不息的樂章。李美慧的畫氣韻豐郁,生機盎然的畫面來自對生命的仰望,來自藝術純粹之美的感召。李美慧將她對家鄉土地的愛,釋放在畫布上,老梅吐蕊,莿桐花開落,松樹糾結延展的臂彎,都在陽光底下舒放芬芳。
李美慧作畫時彷彿沉浸在一股聖樂當中,音樂旋律將她的身心包覆承托,將有限肉身連結上無限背景,藝術天地廣大而莊嚴,人世滄桑顯得微不足道;昇揚的心願與純摯意念,在她的畫面上,化作空氣浮沉與陽光閃耀,獨留山林綠意被喜悅之白環繞。「白」是光之昭示,清潔的精神,彷彿嬰孩天真的微笑。

李美慧的繪畫與天地之大美獨相往來,以走向自然、觸摸自然的方式作畫,筆觸韌實而結構漫蕩,再也分不出是自然在繪畫我,還是我在繪畫自然。在她的藝術裡,人被天地靜穆的氣息護佑,身心恬適安寧,生命渴望蛻下物質有形的軀殼,只存留無形的意氣與精神。

                                                                   李美慧 夜賞初梅 油畫 162x130cm  2008



        剛柔相扶濟,古意顯天真

<夜賞初梅>是李美慧耐人尋味的代表作,畫室西窗正對一棵老梅樹,她構想了一、兩年的時間,動手作畫時,一個晚上就把氛圍抓出來;乍看像霧中風光,畫出暗香流蕩的神祕感。<夜賞初梅>以幽微氣氛傳達人的含蓄性情;畫作裡瀰漫著閑靜的樂音,彷彿隱藏著祕密情感與未央的期待。她擅長運用金色、古銅色、銀色、白色和紫色,畫面色澤在不同角度下吐露難言之美;畫山巖樹林時偏愛赭褐與青綠,情境古意盎然,超越物質色相。李美慧以橡膠筆作畫,摻合顏料在畫布上皴擦,筆跡連心猶如書法運筆;野外作畫時,總將大捲畫布平鋪在地,土地凹凸不平,畫筆推過之後留下特殊紋理,顯現自然天成的拓印效果。畫面獨特的筆觸加上細膩的色彩情感,構成李美慧藝術創作的基本音色。
李美慧擅長的造境與寫意手法,在<南橫林系列一>、<月夜果園之二>兩組雙拼畫已表露無遺。收斂對比肆放,空靈實境並立,在在顯現了藝術家虛實照應的美學觀;這些畫都帶有以小象大的結構企圖,以有限的框景映照無窮天地。「繪畫」對藝術家而言是一種通道,借助於浩莽的雲霧、叢林、山脈,人試圖開啟與天地融匯的大塊胸懷。人之意氣與自然氣象,在李美慧的藝術中應等量齊觀,它們共同梳理出天人交流的藝術風光;人文理想的大塊風景與自然天機的生生氣息,汨汨交融款款對談。
2007-2009年的<松素系列>作品,展現了深刻的美學思維,是了解李美慧藝術觀的重要線索。<松素九>與<松素十>是兩張三米高的作品,既能獨立觀賞,也可用虛實情境對照閱讀。<松素九>的氣勢密實強悍,<松素十>的景觀疏朗溫柔;<松素九>流露風入松的蕭颯,召喚萬葉飄搖之孤寂,<松素十>枝杈虯轉,著眼於歲月高古之澄明。<松素八之一>與<松素八之二>都是四米高的老松圖景,兩幅並排齊觀,柔中帶剛、剛裡藏柔的風貌立時顯現。剛柔相濟的文化義涵在李美慧的藝術裡,被心靈力量凝聚成個性超邁姿容煥發的生命景觀,這些松樹形態根源於自然物象,卻時時閃爍人文精神的光輝。
<松素十二>嫵媚瀟灑,呼應<四季>系列生之歡喜的感觸;李美慧藝術裡潛藏的孤獨感在這幾張作品裡,蟬蛻般轉化而新生。<垂楊>聯作延續此路徑,煥發出洗滌人心的聖潔感,現實被藝術提純精煉,詩意漫流,人的心靈伴隨大自然的風姿,悠悠歌詠。



                                                   李美慧 松素十 油畫 200x300cm 2009
      

     台灣鄉野的幽然光景


               人總是立定於眼界,大自然卻幻影迅速。自然風物變幻莫測,藝術家如何超越寫實侷限而顯現微妙風光?西方發展出印象派繪畫,東方有寫意山水。李美慧的藝術風情不離自然又超脫天地形骸,富有人文意境之美,可以放到這個脈絡來思考。
                李美慧的繪畫主題是自然與自然物,不受人為干擾的整體性渾沌;關注對象是台灣的山海田野之美,玉山連峰、南橫天池、太魯閣峽谷、清水斷崖,柚子林與山茶。難得見到的人間奇景:一個身材嬌小而且怕蛇的阿嬤,扛著一卷200號的大畫布行走在山陬海角荒徑上,與大塊天地面對面較量。沒錯!是較量而非臣服,但李美慧的藝術較量帶著虔誠奉獻的精神。
    一朵朵大於手掌的紅艷山茶,狂放於無以名狀的慘淡意緒中,舞不盡的歲月滄桑感迎面撲送;從風格而言,固然洋溢著寫意氛圍,是凸顯了水墨皴擦暈染之美的油性繪畫,可是它的藝術精神很不尋常。李美慧2010年的代表作<山茶>(300x144cm),茶花外放做飛揚狀,乃緣自藝術家內在體性之擴張,畫面被賦予了時間與心理縱深;血豔般的茶花是隱密的心跡,狂放之紅豔在靜謐山林中漫舞,迴蕩著生命的祈禱。<山茶>被邀請作為章詒和《總是淒涼調》之書封,名作名畫相得益彰。
                 如果說<山茶>草書般的線條動人心魂,<台灣蘭>更顯得奇魅;初覽之,類似印象派風光,但其光影非比尋常。印象派是日光顯像,明暗對比很重要,<台灣蘭>的幽然光景好比從畫布裡透出光來,光影斑駁,難以追尋其輪廓,意與象相互繚繞。夢想裡的蘭蕙,意氣中的花草,故名台灣蘭。
                 李美慧常上南橫啞口,愛慕天池一帶環山風景,創作於2004-2007年的<南橫摩天嶺>是一張寬幅五米的代表作,頗有一人獨對命運之豪邁,將天地盡攬於胸懷。銀白主調中潛游著淡金色光芒,攝受靜穆,推盪無極莊嚴之感。2012年的<放眼天池>寬幅六米三,李美慧站在天池稜線上,畫極目所及的關山、嶺山、塔關山、鷹嘴岩一系列山屏,呈現人心難以企及的大觀之美。<幽幽蕙山蘭>開拓人文造境,群山胸懷裡綻放幾朵高山名卉「一葉蘭」,以蘭花自喻的作者在山林孤獨遊走,女性輕柔之芳馨與巍峨厚重的峰巒相依相存。
                  大自然總是靜默安然,人心卻有無窮的情意跌宕。  

                           李美慧 垂楊 油畫 194x130cmx2  2009



                                                         李美慧 山茶 油畫 144x300cm 2010

      

         音樂性的山,我自然的山


現代繪畫之父保羅•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也畫自然界的山,平凡無奇的法國南部聖維克多山,平原上凸起一塊三角錐。他每天觀察山的體積形象,分析光線顏色,建構純粹性繪畫空間。塞尚的山是建築性的山,形色的山,審美客體的山,追求畫面的平衡與秩序感。美慧也畫自然界的山,高峻雄偉的三千米大山,聳立在四面環海與板塊擠壓運動中頭角崢嶸的異獸。美慧的山是音樂性的山,精神的山,我自然的山。「建築性的山」空間穩定密實,有賴光線為形體豐富變妝。「音樂性的山」是時間流動的藝術,山體張牙舞爪騰雲駕霧。美慧畫山就像指揮,大山是她的交響樂團,呼應她的畫筆即興演奏,天心人心渾然莫辨。李美慧的藝術重神輕形,重視氣象而非形貌2015年完成的<白沙橋之一>山體還有具象身影,<白沙橋之二>的情境彷彿飛龍在天,山在哪裡?神隱也,唯聞山的骨骼喀喀作響。李美慧的藝術呈現出「我自然」的審美視域,在「自然」的無為之道與「我」的身體性知覺律動之間,有機生成了一座藝術殿堂。太上行不言之教,親而譽之,已落人為之境;李美慧的藝術逐漸超越親譽之境,乃因「我」中本有「自然」之品格質樸流貫。
                <白沙橋之二>可視為野性化的黃賓虹山水。黃賓虹(1885-1955)的積墨山水渾厚華滋,是心靈冥思的自然,筆墨融合樸拙與細膩,可居可遊富有人文情懷。李美慧的油彩山水是渾然大塊的精神自然,靈動不息的天地造化。黃賓虹以寫意手法經營純粹繪畫空間,以意造境,是淵博學識與精湛技藝的綜合匯流。李美慧以虔誠問道於自然,遠離世間法一心直入,從具象之懷脫胎換骨,離形而契於神。2010-2016年的<清水斷崖>、<蘇花斷崖>、<錐麓>系列,她以獨創的個人皴法書寫大狂草,非關指揮而是作曲,一闋《命運交響樂》,藝術家馴龍去也。
                 李美慧的藝術顏色,是審美興趣的心靈追尋;<坂下鐵三角>系列摩寫太魯閣坂下段大山,蒼鬱的崖壁肌理中躍動著熱情血脈,既是崇山峻嶺之禮讚也是自由意志的頌歌。<太平洋的浪>是橫幅九米七的大製作,色彩與線條的交響詩,飛躍的抒情意念在空間裡舞蹈與夢想。李美慧的藝術形象,既非視覺感官的擬狀摩形,也不是抽象思維的點線面架構,而是寫意精神在大化裡的悠遊。<斷崖紀事>之凝神虛白圖像,雲中渺茫的「自然」彷彿神龍遁隱,虛白中的「我」也恰似飛鴻泥爪,往來之間逗人冥思。
                 李美慧的審美理想為雄渾與流動,敢於與能於「玄覽」自然,野性生命中潛藏不羈的靈魂她是勇於向命運挑戰的藝術家,選擇巨大的畫幅就是面對艱辛的命運之牆,渴望超越生命意識中的無形積鬱,藝術尺度涵包審美因素與心理因素。不易為常人理解的繪畫性格:她將每張畫每次畫展都當成最後一戰,毫無例外地畫到佈展前夕,甚至開展當天還在為畫補妝,不戰到一兵一卒絕不輕言放棄。繪畫強悍了她嬌小的身軀,為她披裹上「戰城南,死郭北」的豪邁與決心,萬分悲壯的行為藝術。


                                                    李美慧 幽幽蕙山蘭 油畫 145x275cm 2010



                                                                                     李美慧 行草 油畫 53x46cm  2010

    精神高古,當代台灣

李美慧的繪畫筆觸師法東漢晚期刻石<西狹頌>(西元171年刻於甘肅天井山棧道崖面,民間書家仇靖書)之魄力雄強,寧取刀刻斧劈之稜角,不諂圓滑流麗的身姿,以歲月渾穆之筆傳達人性滄桑。筆勢崇尚五代後梁時期(907-923)荊浩「筋肉骨氣」之連綿,筆筆呼應。荊浩避戰亂於太行山洪谷,常攜紙筆摹寫山中古松,畫雲間峰嶺;李美慧承襲「氣者,心隨筆運,取象不惑。韻者,隱跡立形,備儀不俗」(荊浩《筆法記》)之道,故能氣韻生動。李美慧的畫面之中,「筆與墨會,是為絪緼,絪緼不分,是為混沌」(石濤《畫語錄》),頗得明末遺民藝術家石濤(1642-1707)「形天地萬物」之精髓。她的畫面重視筆與墨會,演繹自傳統的筆墨精神;品賞她的畫,往往孳生水墨意境擁人入懷之靜穆,而非油彩世界以色奪目的亢奮。
李美慧的藝術之道,蘊蓄著一股潛流推進的磅礴氣象,激勵「人」回返無差別相之「生命」,鼓蕩「山川草木」還原成混沌之「自然」。李美慧的藝術是大塊風景,大塊者,大化自在,人消融在萬物變幻之中,情感有山水之意境,思想有生生之氣息。天地有大美哉!李美慧洞觀美,以美修持,因之美,是暗夜中不滅的微明之光美之本生的尺度即是「道」,人依循美感而生活謂之「德」,「一畫者衆有之本,萬象之根,見用於神,藏用於人」(石濤畫語錄),自然規律在藝術中微妙顯現。
    李美慧的精神意態雖高古,文化臉譜卻是當代台灣她出生於美軍空襲台灣的現實艱困時期小時候又是養女,在委屈的生命情境中,要不斷去抗衡逆境挑戰命運。她的藝術淬煉自對台灣鄉土的關愛,在動盪的社會現實中貞心持志,不惑於名利;縱觀她位居邊緣的草莽藝術歷程,堅如金石的創作之路令人動容。李美慧的藝術保存了庶民的質樸之氣,煥發野地百合的芬芳,一個醞釀自台灣深層歷史的樸實謙卑的藝術家。

2016年8月黃粱新稿


                                            20101228 李美慧 南橫作畫


                                                  李美慧 放眼天池 油畫 145x630cm 20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