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7日

丁學洙丰美均和的色光交響詩

                      〈田園系列作品13〉•1986-1990•26.5cmX38cm•粉彩•粉彩紙
       直觀丁學洙(1913-2002)的粉彩〈田園系列作品13〉,我們的目光馬上被畫面中央的艷陽所聚焦。太陽的輻射佔據了五分之四的畫紙,從天邊直達地界,萬物全都涵容在光之普照中。從光線顫動熱情的筆觸,令人聯想到荷蘭畫家文森•梵谷(1853-1890)繪畫的向日葵,那太陽彷彿一朵碩大無比的葵花由天空向著大地綻放。當觀者恍過神來,你會發現陽光輻射的邊緣,藝術家竟以綠色的粗線條來表現。對於人的視覺而言,現實的陽光以黃白為主調。這幅畫的主調也是黃與白,但藝術家為了強調豔陽的威力運用綠色呼應在黃光外圍,裡層再襯以橙色,豐厚了色彩情感,將藝術的激情渲染無餘。
        更細緻地觀察這幅畫,天空的明(熱色)與大地的暗(冷色)也是一種對比。如果大地畫得燦亮無比,天光的絢爛無從表現。從太陽中心向外擴散的光圈,色彩序列是:黃白橙黃白綠青,這些色彩以對比色、互補色的關聯相互輝映,誕生了既豐富又統一的色光交響詩。
        相對於〈田園系列作品13〉的中心聚焦,〈海天系列作品3〉的畫面結構是橫向擴散,空間靜謐而舒緩,它表現出天地無言之大美,色調富有層次變化萬千。它的畫面沒有視覺焦點,左右橫向伸張。作品的主結構分做兩部分:海天明亮的向光部與岸樹暗綠的背光部,在光源與陰影之間召喚出無垠的空間。丁學洙擅長的對比色、互補色交疊編織,在這個作品上也清晰可見。作品的主調依舊是黃色,但不是線條激昂的熾黃,而是柔和含蓄的粉黃。
                        〈田園系列作品1〉•1986-1990•26.5cmX38cm•粉彩
       光與色的交響當中,「色」的精妙運用固然構成丁學洙藝術的骨幹,但「光」的表現才是更深奧的學問;色與光是孿生子,光源距離、受光角度與物體形狀,在在影響了色彩變化。「田園系列」繪台灣尋常的鄉間景緻,草野田壟、檳榔樹、棚架瓦房、小徑、遠樹天空。這些景觀在農事者的眼底只是尋常物質,玉米或者稻穗,絲瓜藤或者番薯葉,農夫關心的是圳溝、田路是否暢通。藝術家的觀察重點不在具體物象,而是變化中稍縱即逝的空間光影之顫動。丁學洙田園景致的基本構圖都極簡約:大地、地平線、天空,如此而已。一般鄉土寫實風格的繪畫,如果沒有融入深厚的土地情感,畫出來的鄉野只是隔窗觀景。丁學洙印象派式的圖繪,畫面的物象輪廓雖然很模糊,大自然的律動卻生意盎然。請看〈田園系列作品1〉,那天邊流動不息的光,與光在遠遠近近草葉上的點染。〈田園系列作品2〉佈滿整個畫面的田野逼近觀者眼簾,稻禾青黃相間,光線優游其上色彩舞踊其上,令人心境何其舒敞!從這兩件作品顏色揮灑的筆觸來觀察,丁學洙的用色技巧並不只是色彩的併比疊加,而是以藝術直覺瞬間捕捉的極為自由的色彩對流,表現出富有生命感的靈活色調。
       「田園系列」是丁學洙以色彩線條所書寫的台灣鄉土詩篇,融入作者深刻的藝術觀察與生命情感。《丁學洙的藝術》畫冊「田園系列」之前有一段夫子自道:「藝術家之寫作生活。因我在鄉間多以觀田園為題材。天天日出時邁步田邊,畫日出寫景色,日日觀察,張張深刻。賦予深刻的感情,故張張漸進發展,趣味又一也!如斯寫作,如斯觀察,如斯深刻漸漸發展,所以感情漸進發展,日後寫出生命橫生!如母生子,養子、帶子、日日夜夜,歲歲年年,感情多多,視其子為心肝,觀其畫為生命。故其作品無限價值,是言同觀、同感、同享。」多麼深情而素樸的藝術觀!素樸的藝術觀,不只是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以不帶造作的精神從事藝術工作,更重要是藝術家的心態不夾雜審美價值以外的功利目的。丁學洙的藝術不是為繪畫市場模製成品,而是艱辛孕育的生命過程。
       丁學洙191333日生於安徽渦陽縣城,1932年入上海美專西洋畫系,校長劉海粟,素描老師龔必正,水彩老師王濟遠,兩年後家援不濟,休學。1940年入川至重慶,借讀江津武昌藝專,國畫老師張肇銘,西畫系主任唐一禾(巴黎美術學院畢業)。1945年重慶舉辦個展,得朱光潛先生欣賞常相往返。1947年渡海來台任教台北女師,於中山堂個展。白色恐怖時期,因「思想問題」被誣告入獄五年。之後任教勵行中學,在永和竹林路開畫室,與王藍、劉其偉、李德相交遊。1968年遷往台東,任教東海國中至1980年退休。1985年得中國畫學會水彩類金爵獎,1986年開始畫粉彩,日日晨起海邊,坐畫海上太陽光。1992年一月返鄉探親,雪中作畫得粉彩40張,三月回台病數月。1995年於台中省立美術館舉行「丁學洙八十畫展」。
                         〈大陸系列作品4〉•1992•26.5cmX38cm•粉彩
       丁學洙的畫學歷程艱辛,一生默默作畫,在台灣主流畫壇少見有人提起,只有少數花東的藝術愛好者成為他的知音。丁學洙自知八十大限回大陸探親,回台後大病的經歷,竟與前輩詩人周夢蝶(1921-)相彷彿。〈大陸系列作品4〉畫的正是一幅雪景,這一件雪景作品迥異於他人,主要也是注重光線的處理。丁學洙在雪意空間裡增添了淡黃淺紫的光斑,使整個冰雪畫面頓時溫暖許多;又因為要與黃色作韻律呼應,又漫點水藍,再以黑線條寫意式地勾勒枯樹,對比雪景之白;這些靈動的黑色線條就像烹飪中的香料一般,使整盤料理達到丰美均和的藝術感。
        線條在丁學洙的粉彩畫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大陸系列作品7〉的藝術魅力就是來自線條,這些線條在畫面結構中不只具有描述性功能,更是強而有力的表現主體,頗有傳統繪畫「筆墨精神」、「骨法用筆」的意味。這樣精湛的線條表現力,不只是老練的素描技法而已,應該與丁學洙的水墨畫素養與書法技藝息息相關。
                         〈海天系列作品19〉•1987-1992•26.5cmX38cm•粉彩
        丁學洙的藝術選擇單純至極的主題,在粉彩繪畫上只有田園,海天、大陸三大系列,畫面結構都是三分天下型式:天空、地平線、海與陸,而以地平線位置的高低來調整畫幅的視覺重心。這是一種相當難以操作的畫面結構,乍看之下每一幅畫內容都極相似,畫面中的雲朵、樹、電線桿、房子,人影都只是作為整體結構或色彩的補充與調整,不是繪畫主題。丁學洙的繪畫,造型與技巧都不刻意求新變,這不是他的著力點,他主要的審美興趣放在自然氛圍的微妙輾轉,研究光在物體上與空間中的色彩效應。丁學洙的繪畫觀念延續自印象派創始人之一克勞德莫內1840-1926)「探索光色與空氣的表現,從自然的光色變幻中抒發瞬間感覺。」現代藝術之父保羅•塞尚(1839-1906)所倡導「從色彩對比與色調關係中尋求整體繪畫空間的和諧」這條主軸;但對照塞尚對於聖維克多山的造型解析與靜物研究,丁學洙的「海天系列」,畫面除了模糊的太陽之外沒有實相可依靠,以〈海天系列作品19〉為例,海天一色空蕩蕩!唯一能著墨的只有空間中漫遊的虛白了,這是丁學洙從傳統哲學思想所提取出來的藝術語言。這無所不包的能量赤焰,彌天而蓋地,生命置身其中,竟無從猜測光源來自何方。而莫內的風景雖然輪廓模糊,它的三度空間透視卻井然有序,物像是立體的;反之,丁學洙的風景畫大多數是以平面結構來操作,房舍、人影、樹木、飛鳥、行舟都採用剪影方式呈現,藝術語言又隱約涵攝了傳統繪畫的美學。
        〈池邊倒影〉與〈混沌〉這兩件品達至了難以言傳的詩意境界,〈池邊倒影〉畫面的上半部呈三角形上昇結構的雲氣,賦予正上方的旭日神聖氣息,環走水池的七支電桿像似圍繞廣場跳慶典之舞,而膜拜的神祉是空中的太陽。〈混沌〉則是《丁學洙八五回顧展專輯》的壓卷之作,天界的色光隱微動蕩富有神祕氣息,大地上孤獨兀立的人兒,迥然是丁氏謙卑的藝術家身影。畫幅右側的留白,呼應了「混沌」的意涵:世界尚未完全生成的狀態。這兩件作品跨越了色光調配與虛實交涉,直抵人文精神最深處。
       〈池邊倒影〉與〈混沌〉參予了丁學洙1997年的六縣市文化中心巡迴展,爾後,作者又將展覽的四十件作品全數捐贈給台東縣立文化中心。「我出身在大陸,但感情上是屬於台東的,今年雖然已經八十五歲,但我依然珍惜短暫的人生,感謝台東給我的一切,包括家庭、工作及創作的環境。每當晨曦,我在富岡海邊寫生,就想到台東的美好。台東是我藝術創作的泉源,是我感情寄託的地方。」這一席話,最能明鑑丁學洙先生的赤子之心。丁氏嘉惠地方,還包括在地耕耘美術教育多年,培養出一些從事藝術的工作者。
        丁學洙開朗瀟灑的人生態度來自他獨特的藝術觀,表達在一篇短文〈天人同一論〉當中。文章作三段論述:第一段將天與人的型態、變化作類比,諸如:天有太空,人有胸腔。天有日月,人有耳目。天有運轉不息,人有永恆愛情。天有綠野河流山川,人有毛髮血液環流。天有春夏秋冬,人有少幼壯老。天有風雨冰雪,人有喜怒哀樂。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如斯如彼,其形同也,其理一也,故曰天人同一也。」從而,產生了一種主觀的生命信念:雖然「天」如如不動,但「人」的日常生活與藝術工作可以增益天的生命感。
        第二段把人的生活與自然現象作類比,例舉母親餵兒、農夫耕田與燕子呢喃、蜜蜂釀蜜,再推導出:人生應與自然規律配合呼應的信念。「故曰:天即人,人即天,。要樂觀,要達觀也!」意即,人要學習天的自強不息。
        第三段主要提點「祂都是以愛為基石,從事人生。」例舉陽光普照衆生為證,「美麗的陽光照亮了您,也照亮了我,更照亮了人間。」由此因緣而誕生:以愛為基石的生活觀、藝術觀,「所以我畫畫都以這種觀念和這種態度,去觀察,去寫照,內容一然。」這是作者的思想根基,培育出丁氏開敞達觀的生命實踐與胸懷溫暖的藝術內涵。
                          〈日出鶴舞〉•彩墨•宣紙
        作者在一幅彩墨作品〈日出鶴舞〉裡自題為「淮南子丁學洙」。《淮南子》是漢代淮南王劉安集眾賓客所作以道家思想為主導,吸收戰國末年諸子百家的學術思潮提出系統的宇宙生成論,對道、天人、形神等問題有獨到見解。丁學洙的「天人同一」思想,或許淵源於這部古籍的啟發。這一野鶴獨舞迎日圖,恰似丁氏每日清晨出門寫生叫太陽起床的孤寂身姿,是丁氏在《丁學洙的藝術》自序中所言述所踐履「日日如此,時時如此……多畫多看多領悟,年年歲歲自然有成」的自傳式圖像顯影。丁氏一生居陋室,生活簡樸,但始終精神高昂,樂觀進取。
        丁學洙的藝術,身影高潔,態勢安詳。

/黃粱  2013


參考資料與圖版出處
《丁學洙的藝術》作者:丁學洙,出版者:丁學洙,1994(圖1-7.10-13
《丁學洙八五回顧展專輯》作者:丁學洙,出版者:台東縣立文化中心,1996(圖8-9
《日出•台東•丁學洙》作者:林永發,出版者:雄獅美術,2009
《丁學洙的藝術》圖版攝影:彭奎洲
《丁學洙八五回顧展專輯》圖版攝影:台東縣立文化中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