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2日

山居歲月中的傲然與伏貼


/劉季陵1997
  
        座落新店溪上游、群山的環抱之中,有一塊幽靜清樸的水源保護區,由於交通不便,長久以來處於未開發狀態。在那裡,樹林蒼鬱,曲徑蜿蜒,薄薄的輕霧籠罩著山林,讓人彷彿身歷一幅清寂的山水畫。

拋開冷酷的屋頂,陽光普照
家家戶戶迎風揚帆
從山巔飄向山谷,飄向冰雪處
               --黃粱〈大地〉

        民國七十三年,黃粱與妻賃居於此,十多年來過著樸素清幽、半自給自足的生活,他自己種菜、自己養雞自己殺,平時則騎腳踏車到新店溪畔,再坐渡船到對岸採購一星期所需的日用品。
        黃粱的居所雖是一條龍式的老式房舍,但並沒有傳統民居窗小、光線不佳的毛病,且通風良好。院外有自己搭的紫藤架,自己動手製作的桌椅手工十分精巧,「居家環境不能是孤立封閉的,它最好能與天地親近,與大自然達成一種協調。」黃粱更指出,「這兒的住戶,平常很少大門深鎖,多數的居民不僅相互熟識且互動頻繁。」
        安居於此的住戶都是以種竹為業的當地人,在這個僅二十餘戶且青壯人口大量外流的小山村,他們很難想像黃粱當初為何會「逆向」的遷搬於此,他們起先懷疑他居住的動機,年紀輕輕為何隱匿山中?甚至以為他是畏罪潛逃的犯人,但時日一久,由於黃粱一家初至便積極的參與當地的風俗,親近民情,給人一副決心定居於此的印象,誰能料到他們真的一晃眼便住了十四年,當年的房租二千五百元,至今仍未調漲過。

清晨,鳥笛濺滿桌面
時間的圓桌上,橘汁清涼
女子採擷的手密藏橘香
            --黃粱〈清晨之女〉

        為了生計,黃粱曾打過無數零工--做家教、接自由編輯工作,也做過家庭手工,如佛像的雕刻與上彩。但這些工作的收入很微薄,十幾年來,他一直用兩萬元左右的收入養活一家四口。由於與鄰居感情不錯且交往密切,黃粱索性在家中開起課輔班,指導孩子課後作業與作文,「鄰居小孩從幼稚園至國中,幾乎都是在我們家庭中,與我們共同成長的。」黃粱如此表示。
        然而不論工作繁重與否,黃粱的讀書寫作計畫卻從未中斷,他於近日出版了一本二十萬言的新詩評論集《想像的對話》(唐山出版社)頗引起詩壇注目。「這是我個人獨立建構的詩學體系,盡可能不依靠西洋理論;研究態度是嚴肅的,大抵迴避了人情的請託。」發表了近二十萬字卻只拿到三千元的稿費,這種不計酬勞的的寫作精神,需要多大的堅持與勇氣啊!「我把整個生命能量都放在從事寫作上,沒有時間去謀生,只有甘於清苦吧!」

孩子,一串珍珠
緋紅色的頰
緋紅色的笑容教你尊重生命
                  --〈大地〉

        由於經濟拮据,他保持著盡可能不去交際的習慣,對經濟壓力、生活危機也學會用平常心看待。
        黃粱的父親早逝,但在世時從未責問過孩子,他們之間的溝通主要靠著一種心靈的默契,這種寬容的互動方式使黃粱自覺甚早,國二時他就因厭惡填鴨教育而不再讀教科書,名次因此從全校前三名落到全班最後一名,「因為那不是我需要的,我有我自己的追求,」黃粱認為他是靠自修與親近大自然的方式而成長的,他並且認為每個人都該自己去尋找生存的意義,追索多元的價值觀,不能被動的等待單薄僵硬的教育體制帶給你成長。
        黃粱的家中沒有電視與電玩,孩子的零用錢也不多,平日全家人的消遣是帶孩子到河邊抓魚抓蝦、爬爬山,一方面不用花錢,另方面讓孩子從小便能領受大自然的奧妙之美。除此之外,黃粱也常買書給孩子,「因為聲光影像過度氾濫,現代人對文字的感覺越來越遲鈍,但文字構造的深度與它傳遞文明的功能是無法取代的」,在這方面,它很堅持文學教養的傳承。

餐燈寧靜柔和
門紗清淨,紗外幾隻貓
甘美的音樂水花四濺
             --黃粱〈甘泉〉
   
        黃粱的妻子是藝專美術科畢業,而座落於屋舍邊間的書房與畫室,自然成為他們帶孩子讀詩書畫的好場所。由於黃粱的妻子本身也是藝術家,了解心靈追求的意義,加上童年在鄉下成長的艱辛生活經歷,故能堅持如此簡樸的生活方式。
        我問黃粱,要如何過簡樸生活?他思忖了一會,說:「除了家庭組成份子要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關心外,心靈傾向及對現實的看法也必須一致,當一方在乎,雙方的關係就緊繃了。」他更強調,「關於現實,常是心理壓力大過現實壓力,現實壓力其實不難解決,而心理壓力卻是無止境的,現代人有二、三棟房子仍沒有安全感,心靈仍不滿足,無止境的功利追求,人便淪喪為工具,成為生物本能的囚徒。」

幸福--一粒蘋果
生命如蛆寄食,蠹空
願生命是蘋果樹
          --黃粱〈大地〉

        六月的陽光是如此和煦,樹梢的鳥雀仍盡情的鳴唱著它們的生命,結束訪談後在歸返的路上,我的心中迴盪著黃粱永無法忘懷的恬適之情,整座山林彷彿也此唱彼和的瀰漫著生命的喜悅。

        原來生活,也可以如此貼近自己本真的生命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