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8日

《臺灣百年新詩》總目錄

提昇詩歌精神,彰顯臺灣主體意識

                                                                                                                                   書影:秀威資訊提供


上卷《歷史敘事與詩學闡釋》目次

 

導論 百年新詩的歷史裁決與典範確立

一、本書的「新詩」定義與歷史區間

二、本書的史觀與史識

三、本書的歷史脈絡與文化座標

四、百年新詩發展過程的歷史背景

五、臺灣百年新詩的歷史分斷

六、上卷【歷史敘事與詩學闡釋】

七、下卷【精神標竿與文化圖像】

八、臺灣百年新詩文化圖譜

 

第一章 臺灣早期新詩(1873-1949

一、臺灣南島民族與古謠部落頌

(一)臺灣南島民族

(二)排灣族古謠部落頌

二、「臺灣意識」肇始與「臺灣新詩」創生

三、清領與日治時期的臺灣新詩

(一)白話字時期1873-1935

1、台語白話字的源流

2、「白話字詩」文本簡介

(二)新詩萌芽期1920-1932

1、《臺灣青年》雜誌創刊

2、提倡白話文,創辦新文學刊物

3、「臺灣新詩」萌芽期的文學環境

4、臺灣早期新詩的日本化、中國化與臺灣化

1)日本化臺灣新詩

2)中國化臺灣新詩

3)臺灣化臺灣新詩

5、「臺灣話文」論爭

6、陳奇雲、王白淵、楊熾昌出版日文新詩集

7、賴和發表漢文長詩<流離曲>

(三)文化伸展期1932-1937

1、《福爾摩沙》、《臺灣文藝》、《臺灣新文學》創刊

2、「鹽分地帶」詩人:郭水潭

3、「鹽分地帶」詩人:吳新榮

4、「鹽分地帶」詩人:林精鏐

5、關懷弱勢族群的楊守愚

6、楊熾昌與「風車詩社」

7、「風車詩社」林修二與李張瑞

8、留學日本的文藝青年:巫永福

9、留學日本的文藝青年:翁鬧

(四)戰時內斂期1937-1945

1、本土「臺灣文學」與日本「外地文學」的抗衡

2、逃避現實:邱淳洸與意識抵抗:楊雲萍

3、楊雲萍、楊熾昌、林精鏐之異同

四、戰後初期(1945-1949)的臺灣新詩

1、行政長官公署強制報刊禁用日文

2、「銀鈴會」同人詹冰、林亨泰、錦連

3、跨越語言的艱難考驗

五、臺灣早期新詩的理念與精神

 

第二章 從抑鬱到奮起:「跨越語言的一代」

一、戰後「臺灣新詩」面臨的歷史性挑戰

二、「跨越語言的一代」詩人群評介

(一)吳瀛濤 思想家氣質的抒情詩人

(二)詹冰 以非文學語域造就詩歌空間

(三)陳千武 自然語境混和歷史語境

(四)林亨泰 強調語言秩序的組織變化

(五)羅浪 以長期沉默垂釣詩思

(六)錦連 冷靜客觀的心靈鏡像

(七)陳秀喜 女性生命之激昂與堅毅

(八)杜潘芳格 充盈基督信仰的詩風

三、語言風格與文化特質

 

第三章 《笠》的誕生與「笠詩社新世代」

一、《笠》的誕生與定位

二、「笠詩社新世代」詩人群評介

(一)葉笛 靜謐微笑接受死亡的邀請

(二)白萩 臺灣人內心的戒慎與哀愁

(三)黃荷生 悲傷沉鬱的詩意迴響

(四)岩上 富有同理心的包容觀照

(五)杜國清 駕馭敘事運用諷喻的才華

(六)李敏勇 融合經驗與想像的政治詩

(七)陳明台 悲劇性構圖的詩章

(八)鄭烱明 懇切道出卑微的心聲

(九)江自得 浪漫與現實的巧妙結合

(十)利玉芳 反映弱勢族群的生存境遇

三、「笠」詩群的貢獻與考驗

 

第四章 「大陸來臺詩人」與臺灣新詩發展

一、臺灣多元族群與「大陸來臺詩人」

二、「大陸來臺詩人」文本評介

(一)覃子豪 象徵主義詩章

(二)紀弦 現代派領航員

(三)周夢蝶 蘊藉深遠的貼心撫觸

(四)方思 以靜默相感,以寂寞和鳴

(五)余光中 講究格式,注重修辭

(六)洛夫 心靈視域的魔歌

(七)管管 形象思維生猛奇兀

(八)楊喚 孤獨感強烈的詩與詩人

(九)商禽 融化現實的固定樣態

(十)瘂弦 歌謠風與戲劇張力

(十一)鄭愁予 清麗婉約的抒情

(十二)吳望堯 特異的心象與豪情

三、「大陸來臺詩人」與臺灣新詩發展

(一)「大陸來臺詩人」的文化風貌

(二)「大陸來臺詩人」主導的三大詩刊

1、戒嚴時期臺灣的文化環境

2、《現代詩》的現代性文化理念

3、續航力強大的《創世紀詩刊》

4、《藍星》現身,覃子豪死得太早

(三)「大陸來臺詩人」對臺灣新詩的貢獻

1、創辦詩刊鼓舞新詩寫作

2填補1950年代臺灣本土新詩的被迫缺席

3、豐富臺灣新詩的文化內涵與修辭模式

四、臺灣新詩文化的主體性

(一)建構臺灣主體性的兩難抉擇

1、「臺灣詩人選集」與《二十世紀臺灣詩選》

2、《他們在島嶼寫作》與「臺灣文學經典三十」

(二)「臺灣意識」與「臺灣主權」

1、「大陸來臺詩人」對「臺灣意識」的排斥

2、「臺灣意識」與「中國意識」的交鋒

 

第五章 「戒嚴世代」詩人群雄並起

一、「戒嚴世代」生活的時代背景

二、「戒嚴世代」詩人群文本評介

(一)葉維廉 出神狀態與正言若反

(二)林泠 隱藏著一樁秘密情事

(三)朵思 潛意識波湧的跡痕

(四)楊牧 聲韻波動與意念懸宕

(五)吳晟 關懷臺灣的鄉土詩篇

(六)蘇紹連 現實情境的想像變形

(七)馮青 批評意識強烈的詩章

(八)零雨 將詩歌寫作視同創世排練

(九)陳育虹 直覺敏銳,意念曲折

(十)陳義芝 語詞雅致,語調靈動

(十一)陳黎 風格多變的創作者

(十二)向陽 觸入現實底層的實驗詩

(十三)羅智成 文化懷抱與歷史心結

(十四)夏宇 背著你背著我跳舞

(十五)卜袞 跌宕想像力的布農族語詩

(十六)孫維民 對絕望者作出深刻素描

三、小結

(一)「戒嚴世代」詩人群整體評估

(二)「戒嚴世代」與「笠詩社新世代」詩學比較

(三)「中堅世代」與前後世代的詩學關聯

 

第六章 「解嚴世代」詩人眾聲喧嘩

一、「解嚴世代」生活的時代背景

二、「解嚴世代」詩人群文本評介

(一)陳克華 邊緣化處境的同志議題詩

(二)瓦歷斯•諾幹 與泰雅祖靈的連結

(三)羅任玲 靜謐明淨的性靈之詩

(四)鴻鴻 以夢幻語境觸入社會現實

(五)阿芒 勇於夢想,享受浪蕩

(六)許悔之 文字簡練,收攝恰當

(七)唐捐 用打鐵寫詩,用賣笑寫詩

(八)陳大為 文化圖像與歷史見識

(九)隱匿 自由寫作的隱匿者

(十)鯨向海 描述社會群眾的集體症候

(十一)楊佳嫻 文化修辭加轉喻修辭

(十二)蔡宛璇 手法獨特的感官編織

(十三)廖人 另類詠懷與現代風景

(十四)喵球 調和生活紀實與心靈聚斂

(十五)楊智傑 撲朔迷離的詩歌空間

(十六)黃岡 通曉「詩」魅惑之力

三、小結

(一)「解嚴世代」詩人群整體評估

(二)「解嚴世代」與「戒嚴世代」詩學比較

(三)「詩」的時代風氣與文化位階

 

第七章 新詩文化周邊命題的考察反思

前言

一、詩集團

(一)現代詩社、藍星詩社、創世紀詩社、笠詩社

(二)競相創辦詩刊的風潮

(三)《龍族》、《陽光小集》、《衛生紙詩刊+》

二、詩論爭

(一)「現代主義論戰」

(二)「現代詩論戰」

(三)「鄉土文學論戰」

三、詩事件

(一)1950-1970年代影響「臺灣新詩」的事件

(二)1980-1990年代彰顯「臺灣新詩」的事件

(三)2000年之後助益「臺灣新詩」的事件

四、詩現象

(一)非華語新詩創作的興起

(二)網路詩書寫

(三)新詩教育長期遲滯

(四)臺灣詩壇的造神熱

五、詩評論

(一)詩評書寫的嚴肅性

(二)文學獎評審的專業機制

六、新詩文化的考察、反思與重構

(一)新詩文化的考察

(二)新詩文化的反思

(三)新詩文化的重構

 

下卷《精神標竿與文化圖像》目次

 

第八章 直面死亡恫嚇的艋舺少年黃荷生

前言

一、心靈空間的發現

二、紀弦的「現代派」與黃荷生的<現代>

三、艋舺少年郎與欲望之街

四、天才詩人為什麼停筆?

五、疾病陰影與死亡恫嚇

六、<貧血>,一滴鮮紅的血

七、我們不是天真的人

 

第九章 楊牧詩的風格特徵與審美精神

前言

一、多重聲音交響

二、詩與現實的錯綜往來

三、花蓮變奏曲

四、風格特徵與審美精神

 

第十章 零雨的詩,文化傳承與創世排練

前言

一、主題關注

(一)語言/

(二)身體/

(三)父親

(四)火車

(五)田園

二、零雨詩的風格特徵

(一)嵌入句創意發想

(二)系列詩結構組織

(三)意象的根源與繁衍

三、文化傳承與創世排練

 

第十一章 布農族詩人卜袞的詩章

一、臺灣南島語族、布農群

二、布農族詩人:卜袞

三、卜袞的雙語詩章

(一)神話考掘詩章

(二)靈性思維詩章

(三)族群關懷詩章

(四)愛情親情詩章

四、卜袞詩歌的當代意義

 

第十二章 孫維民,黑暗與絕望的探索者

前言

一、多病的花園

(一)樂園

(二)失樂園

(三)絕望與救贖

二、從死亡邊緣回看生命

三、異化的人與社會

四、愛之缺席與渴望

五、宗教救贖或道德探測?

 

第十三章 鴻鴻詩的藝術特質

前言

一、鴻鴻詩四大類型之審美闡釋

(一)心靈抒情詩

(二)多元形式/題材詩

(三)生活感懷詩

(四)社會議題詩

二、鴻鴻詩的優點與缺失

 

第十四章 臺灣新詩的異他敘事

前言

一、海洋書寫:蔡宛璇、劉梅玉

二、地誌書寫:楊智傑、黃粱、商禽

三、自然書寫:劉克襄、黃粱、卜袞

四、族群議題書寫:莫那能、詹澈、向陽

五:同志議題書寫:河岸

六、性別議題書寫:羅英、零雨

七、身體經驗書寫:阿芒

八、靈性經驗書寫:薛赫赫

九、小結

 

第十五章 詩與史的詩意迴響

前言

一、「霧社抗日事件」書寫:向陽<霧社>

二、「二二八事件」書寫:黃粱《小敘述》

三、「八二三炮戰」書寫:葉笛<火與海>

四、「白色恐怖時期」書寫:瘂弦<深淵>系列

五、「解嚴後臺灣社會」書寫:廖人《13

六、小結

 

總論 臺灣新詩的歷史脈絡與文化特徵

緒言

一、臺灣新詩的歷史脈絡

(一)時間維度的歷史(沿革性詩史)

前言

1、日治時期(1922-1945

2、戰後初期(1945-1949

3、戒嚴時期(1949-1987

4、解嚴時期(1987-2022

(二)空間維度的歷史(地域性詩史)

前言

1、日本(留學日本詩人、本島臺籍詩人)

2、臺灣(臺灣四大族群詩人)

3、臺灣海外(臺灣海外詩人)

4、中國(中國來臺詩人)

5、香港(香港來臺詩人)

6、新馬(新馬來臺詩人)

7、東南亞(臺灣新住民詩人、外籍移工詩人)

(三)語言維度的歷史(語言性詩史)

前言

1、旅臺日人日語詩

2、臺灣詩人日語詩

3、華語詩

4、台語詩

5、客語詩 

6、原住民族語詩/華語詩

7、新住民母語詩

二、臺灣新詩的文化圖像

(一)臺灣新詩的語言空間

前言

1、日治時期詩人:楊雲萍、楊熾昌

2、跨越語言的一代詩人:吳瀛濤、林亨泰

3、大陸來臺詩人:周夢蝶、商禽

4、笠詩社新世代詩人:黃荷生、陳明台

5、戒嚴世代詩人:楊牧、零雨

6、解嚴世代詩人:鴻鴻、廖人

(二)臺灣新詩的詩歌空間

前言

1、臺灣民國詩學

2、臺灣日本詩學

3、臺灣歐美詩學

4、命題作文詩學

5、現實主義詩學

6、無政府主義詩學

7、解構詩學

8、審美精神詩學

(三)詩與詩人的價值規範

1、詩與詩人的嚴厲定義

2、突破界域框限的詩與詩人

三、臺灣詩學建構的意義與困境

前言

(一)詩學建構的意義

1、「詩」的文化定位

1)詩的語言文化

2)詩的人文意義

2、「詩」的思想架設

1)詩的基礎座標

2)語言文化座標

3)文學類型座標

4)文體類型座標

5)詩學類型座標

6)詩的歷史座標

(二)詩學建構的困境

1、文學環境困境

1)權力網絡制約

2)評價座標匱缺

3)新詩教育錯亂審美知覺遮蔽

2、詩歌書寫困境

1)偽解構

2)拿來主義

3)文創化書寫

3、評論書寫困境

1)文學資料彙編

2)模式理論套用

3)詩學認知浮淺

(三)臺灣詩學建構的目標與方法

1、目標

1)詩歌視野的擴充

2)語言空間的深化

3)詩歌空間的開拓

4)新詩文化的學術建構

5)詩歌精神的顯揚

2、方法

1)提高詩的位階,界定審美理想

2)基礎詩學探索

3)詩歌資料的整合與數位建置

4)新詩評論深化與再批評

5)突破框限與跨界對話

四、臺灣百年新詩的詩歌精神

(一)抵抗奮進

(二)多元共生

 

【作者簡介】

 

黃粱(1958-),曾任唐山出版社總編輯、紫藤廬古蹟執行長、《現在詩》創刊主編。詩2首入選《空白練習曲――《今天》十年詩選》(臺灣詩人入選者僅有商禽與黃粱),詩4首入選德國漢學家蔣永學主編臺灣文學選集《天海之間》(新詩文本39件黃粱獨佔4件,居存世詩人之首)。1996年發表〈詩與歷史――臺灣早期新詩的精神裂隙和語言跨越〉,策畫「跨越語言的一代」五人詩輯(《雙子星》第3期)。1997年出版新詩評論集《想像的對話》,1999年、2009年策畫主編唐山版《大陸先鋒詩叢》20卷。2020年完成166萬字巨著《百年新詩1917-2017》,評介全球範圍340位詩人,闡釋2600首漢語新詩。著作:30年詩選《野鶴原》、二二八史詩《小敘述》、雙聯詩集《猛虎行》、詩文集《君子書》、新詩史論集《臺灣百年新詩》等。

 

●《臺灣百年新詩(上卷):歷史敘事與詩學闡釋》

●《臺灣百年新詩(下卷):精神標竿與文化圖像》

●秀威釀出版,每卷定價490元,新書優惠38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