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30日

《百年新詩》第二卷 前言 以終極觀照詮釋詩歌精神

/黃粱

    本卷主題是詩的文學類型之一:終極觀照,傳統謂之「頌」,終極觀照是頌詩的根本精神。《尚書.堯典》有云:「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我將此段上古文字詮釋為詩的終極觀照敘述:「詩」將個人意識連結上超越意識的原理與目標。本義解釋:「聲以律和便能詠依於聲,言能歌詠襄助志詩相應。律呂調協時感天動地,八方響應。」衍義解釋:「八音者:聲/律,詠/聲,言/歌,志/詩;八項元素構成四重關係。克諧者:彼此傾聽召喚,交互感應滲透。八音克諧無相奪倫,講述詩的原理形態;神人以和,傳達詩的理想與精神。通過詩之媒介/通道,人與天相應融匯,淬煉人文精神整全生命體性,此即詩之終極觀照。」按此上古定義,「詩」不只是一種文體,更是人向天祝禱之言辭,本然具有神聖義;「詩」之能量波流往來人(物質存有域)、天(精神存有域)之間,形成一正大光明的詩歌場,此一神聖場光耀澄明了人之存有的意義與價值。

    本卷編輯目的:尋索此一正大光明的詩歌場,探討頌詩中包容/顯現之美善道德與精神信念,「頌者,美聖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詩大序>)我將依循四重面相進行詩與詩人的審美判斷:一、終極觀照的核心價值。二、主題關注與題材類型。三、語言風格與形式構造。四、審美精神的個性特徵。

    本卷裁選之詩人依出生年排序:穆旦(1918-)、吳興華(1921)、昌耀(1936-)、葉維廉(1937-)、楊牧(1940-)、零雨(1952-)、于堅(1954-)、王小妮(1955-)、蕭開愚(1960-)、楊鍵(1967-)、吉狄兆林(1967-),共11位,分章專題論述。

    第十四章:穆旦堅守心靈真實,拒絕遺忘歷史,以詩歌薪火點燃暗夜孤燈。一生奉獻於詩的勇氣與決心令人敬佩。他對動亂黑暗的社會人心與歷史進程進行多向度勘察;以象徵化抒情將生命經驗提升轉化,從象徵高度(雙向)觀察/分析自我與現實;以複調的靈魂之聲建構具有心理深度的詩歌場,詩歌空間強調理智與感情的平衡。

    第十五章:吳興華強調現代漢詩與古典漢詩在精神與構造上應有延續性,關注新詩格律的形式意義,形式與內涵的關係,從古詩文本與洋詩文本求取文化資糧。他一方面依循西洋詩體進行新詩書寫實驗,一方面從古詩、古事借鑑形式與內涵轉化為現代性詩篇。吳興華熱愛智慧與美,敏銳於「詩學」,創建出描述現實經驗但不在現實層面逗留,勾引你撫觸心靈秘境與抽象精神的詩章。

   第十六章:昌耀詩寶藏「初」的詩歌場氣息「初」懷抱所來處關涉更高處;在其具有「開放場」特徵之生態詩學景觀裡詩與家園、人文傳統、天地、生民呈現隱密豐富的連結關係昌耀以蒼茫厚重的語言,根植於大地的語言,繼承發揚了溫柔敦厚的抒情傳統。

    第十七章:葉維廉的詩不乏尖銳深刻的批評意識,但更在乎文化溯源與精神建設聚歛倫理情感,推擴道家美學道家融通之道與儒家倫理界線,在葉維廉的詩歌歷程裡是相互扶持的伙伴,共生共榮相生相感。葉維廉梳理西方文學體系與中國文學理論之間的關係,試圖將東西文化交融會通美學思想自成體系

    第十八章:楊牧的交響抒情詩文化性濃重而現實性虛懸,在繁複流麗的修辭中潛藏其文學象徵意圖。語言策略強調對萬象流轉之意會與交談,穿越現實裂隙採擷詩的真實;擅長聲韻波動與意念懸宕結合,產生詩意恍惚兼情感迷離之美。楊牧詩具有古典範式的整全視野,探訪詩學與神學兼容的更高存有界域。

    第十九章:零雨親近於「詩的自然力」,以詩篇賦予萬物與自然相應的獨特形式,詩人意識與創造意識緊密聯結形成精神同盟,將精神生命(詩人)與創世排練(詩)同步淬煉。零雨詩重視根意象/意象群之經營,詞語系列/語言樹之拓展,以知性語調,嵌入句運用,文化轉譯模式等策略,在平淡閒適的意態中內蘊批評意識。

    第二十章:于堅以詩篇為時代釋義、為歷史正名;對家園土地懷抱深情大愛,立定崇高的文化精神。于堅詩講究敘述語勢,以庶民視角和生活語調貼近現實;以樸實冷峻的鏡頭,顯示社會生活豐富的肌理,蘊涵紀實攝影的理念與風格擅長虛實互涉的章法佈置,建構多元視域的詩歌空間。于堅詩的核心主題:文化與自然之本質對詰,對生存的無邊黑暗之照明

    第二十一章:王小妮的詩堅守人性真實,煥發人性光輝,以倖存者的角色說話,為時代留下歷史證詞,為「詩歌精神」確立標竿。簡練的敘事結構結合跳耀的語言動能,展現突然亮出比首的審美效應;以透視現象的直覺聯想力和尋索結構基礎的整體宏觀力,裸露現象內核,成就低限詩學風格。倫理詩、風土詩、諷喻詩,深耕厚植富有特色。

    第二十二章:蕭開愚之詩內蘊道德判斷與價值反思,將個人、社會、歷史交錯編織成全幅圖像,對政治/社會的災難性變遷作出關注與批判。蕭開愚以多樣化的詩歌風格,私人語境/公共語境交相滲透模式,將個人與時代洪流緊密纏繞;擅長以非流暢的語言策略顯影複雜命題,艱澀的主題旋律與考究的審美音色並行不悖,風格卓越不群。

    第二十三章:楊鍵《哭廟》為中國文明精神招魂,敘述文明殿堂之毀棄與荒蕪,傳達苦難之廣大綿延與百姓受難實情,對時代嚴峻的命題提出溯源性考查,展現史詩的視野與格局。語言策略時而微觀時而宏觀,交相呼應有機編織,塑造出文本的生活感、生命感與歷史感。楊鍵的詩精湛演示虛白精神,唯有凝神於虛白處才能洞觀生命實相,感應崇高精神之啟迪與本質根源的召喚。

    第二十四章:吉狄兆林之詩質樸原始,再現英雄系譜的現代圖像。他運用彝族生活語調與彝人情感模式,以非母語寫作呈現母語文化主體性;以漢語詩篇演繹原始的彝、厚土的彝、人性的彝、英雄的彝,闡釋彝族畢摩文化「日月星辰含藏良心,萬物有靈,眾生平等」之旨。詩歌空間呈現:文化意識、自然意識、靈性意識交匯,世俗域與神聖域有機連結的生態景觀。

    本卷各章的論述模型不一,穆旦章為詩傳體,夾敘夾議。吳興華章分從詩觀與詩篇前後遞進,凸顯吳興華詩學的文化要義。昌耀章近似禪悟體詩話在靈光閃耀中體悟詩的尺度與精神。葉維廉章採文本遍歷式搜索,闡釋詩的人格精神塑造過程。楊牧章以有序與脫序為思維軸心,考察其美學塑形的歷程與標的零雨章以「詩的自然力」為探索核心,注重風格特徵與意象根源之關係。于堅章,上部進行多元視域分析,下部探討于堅詩學的「民間」概念。王小妮章分判詩人創作的三階段歷程,對主要類型詩分門評述。蕭開愚章羅列重點文本,作詩學與社會學的雙重演繹楊鍵章針對《哭廟》一書分卷分章點評,兼及虛白美學精神。吉狄兆林章,重視性靈深處的詩人與詩人之交流,彰顯英雄譜系文化圖像。   

    本卷強調的詩歌精神貫串了《百年新詩1919-2017》一書,核心思想是昌耀章所演繹的「決定性經驗」與「整體性價值」,它根源於1990年黃粱隱居灣潭時整理的<詩篇之前>甲編,2005年發表<從一首詩洞觀一世界之視域與方法論>觀念明確成形。它在2010年吾退藏花蓮鄉間時,無形中凝聚大願,支持披荊斬棘的詩行動。郁郁乎時代詩史!巍巍乎人的史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