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粱
《中國百年新詩(上卷):新詩史略與文化圖像》、《中國百年新詩(下卷):軸心詩人與典範詩章》,2025年2月由秀威釀出版。黃粱,一個臺灣民間學者為何撰寫中國新詩史?來龍去脈令人猜疑。1994年《現代詩》第二屆「第一本詩集獎」,黃粱撰寫九千字評論〈采采流水,蓬蓬遠春──張士甫詩歌語言探源〉(張士甫,1946-,徐州詩人),第三屆又撰寫六千字評論〈疑問練習的解答練習──析論楊小編詩歌中的隱喻模式〉(楊小濱,1963-,上海詩人),先後刊登於《現代詩》復刊22期與24•25合期,為中國新詩評論揭開序幕。這是黃粱《中國百年新詩》的起跑點,距離本書正式出版歷時三十年。這是詩的文化馬拉松嗎?長跑者的動機與意志從何而來?容許我暫時放下長期的低調作風,娓娓道來「詩的真實」。
三十年間,黃粱出版新詩評論集《想像的對話》(十二萬字)、策畫主編唐山版《大陸先鋒詩叢》二十卷(十九篇評序二篇總論共十二萬字),出版《百年新詩1917-2017》(八大冊一百六十六萬字)、《臺灣百年新詩》(上下卷四十萬字)、《中國百年新詩》(上下卷四十萬字),預計出版新詩評論集《說詩:黃粱評論集》(十八萬字)、《含英咀華:詩評的四種類型》(十七萬字)。三十年間,黃粱主動且無償書寫了三百萬字高水平的新詩研究(詩評、詩論、詩史),也受到優秀詩人與專業學者的肯定。誠如北大「中國新詩研究所」所長、《新詩評論》主編謝冕(1932-)先生2021年年初來函所言:「感謝你為漢語新詩所作的一切。」或如當代中國重要學者詩人柏樺(1956-)2010年7月與我在成都相隔十年重逢時,拉著我的手興奮地說:「黃粱你是一個奇蹟,你是上帝派來的。」2015年10月「太平洋國際詩歌節」花蓮松園別館會場上,黃粱與《今天》主編北島(1949-)相逢,承蒙他邀請一同入住亞士都飯店,並主動幫隱逸偏鄉者刷付了兩天旅館費用。
2005年黃粱受邀發表詩學論文〈從一首詩洞觀一世界之視域與方法論〉(新詩一百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大學、首都師大),2010年受邀發表詩學論文〈人之樹:新世紀大陸先鋒詩歌的文化圖像〉(當代詩學論壇,北京大學、首都師大);兩場國際性詩學論壇,黃粱論文都是全場關注焦點,受到高度讚揚。2005年開幕演講由荷蘭漢學家柯雷(Maghiel Van Crevel)揭開序幕,當他演講完畢,我與翁文嫻趨前打招呼,他聽到我是黃粱時,第一句話:「久仰大名,我的于堅論述引用了你的觀點。」我只能莞爾一笑,因為黃粱一向疏離公眾視野。黃粱論文發表完畢,著名詩評家陳超(1958-2014)主動前來致意,並直言:「你的文章我們寫不了。」
《大陸先鋒詩叢》第一輯(1999年)與第二輯(2009年)出版後,黃粱遠赴中國九個省區會見詩友參訪社群,對人們遭受政治壓迫之艱辛感同身受(黃粱三十歲之前也飽嚐臺灣戒嚴處境),催促我持續關注中國的政治情勢與文化動態。兩次漫遊親身接觸的民間詩人近百,例舉三十位:徐敬亞、王小妮、于堅、周倫佑、翟永明、柏樺、鍾鳴、海上、余怒、韓東、朱文、孫磊、馬永波、唯色、何三坡、安琪、李建春、小引、江雪、伊沙、蘇非舒、啞石、史幼波、李龍炳、發星、楊鍵、龐培、車前子、楊子、鄭小瓊。虔心感謝,詩學采風之旅全程都由當地詩友接送與招待。
上述言說並非自抬身價,而是為了讓讀者了解,《中國百年新詩》是一場中國民間詩人與臺灣民間評論人共同參與的艱難坎坷的史詩旅程,正乃「意氣傾人命,離隔復何有」(陶潛〈擬古其一〉)。我的新詩批評與詩史論述,既沒有現實經濟效益,也不是學位升等論文,純粹基於心靈興發感動、顯揚詩歌精神、捍衛自由意志而書寫;對人類的身心靈苦難,詩人無法視而不見袖手旁觀。我與親愛的讀者您並不相識,我與評論對象,無論臺灣、中國還是港澳、新馬,絕大多數本不相識,僅僅因為詩與詩評論,而有了知音之感與相互敬重。
厲行極權體制的國家沒有言論與思想自由,歷史敘事由官方嚴厲管控,出版物經過嚴格審查(除非是非法的地下刊物)。《中國百年新詩》雖然論述對象是大陸地區的民初新詩(1917-1949)與共和國新詩(1919-2017),卻是道地的臺灣文學創作,是奠基於自由民主環境具有開放性視野的文化論述。在中國不能發表與出版的禁忌文本與歷史索隱,在臺灣、港澳與海外有機會曝光,對自由地區研究者的資料收集大有助益。加上論述者本身也是詩人,沐浴詩的經驗長達四十年,對詩的心靈感應與思想闡釋,蘊含精神靈光,令詩史、詩論、詩評充滿創造性的詩意迴響。
《中國百年新詩》的歷史區間為1917-2017年,總共評介一百零四位詩人,出生年1881-1981,新詩文化的核心特徵:「政治體質與受難心靈」,詩歌精神:「見證歷史真相,守護核心價值」。本書具備九大特點:第一,批評意識尖銳,凸顯先鋒性格,民初詩人反對專制獨裁,共和國詩人批判極權暴政,黃粱再對中國百年新詩進行文化審視點檢優劣。第二,強調新詩文本與時代環境的「在場關聯」,關注詩與歷史的對話交流。第三,文本之裁選與評論,美學意識、社會意識、文化溯源意識三方並重,描繪百年新詩的多元文化圖景。第四,詩史與詩學兼備,既有歷史脈絡澄清,也有軸心詩人評價與典範詩章闡釋。第五,詩史研究進行跨時期(民初+共和國)、跨地域(中國+臺灣)串聯,突破現存的「中國當代新詩史」將1949年作為書寫起點的限制。第六,對傳統與現代的鏈結進行深刻反思,重新審視「新詩運動」的利弊。第七,探索現代漢詩「文化主體性」命題,標舉未來新詩的文化理想。第八,臺灣相對於中國位居東亞地緣政治邊緣,黃粱在臺灣新詩界又位居邊緣,從雙重邊緣的位置探索「中國百年新詩」,文化論述具有獨特的觀念與視野。第九,以相同的篇幅與格局書寫《臺灣百年新詩》、《中國百年新詩》,將兩者等量齊觀平行對照,翻轉中國版當代新詩史將「臺灣新詩」貶抑為「中國新詩」附屬的狹隘觀點。
《臺灣百年新詩》(上下卷)與《中國百年新詩》(上下卷)接續在臺灣出版,從百年新詩的詩意迴響能獲取什麼震盪?如何借鑒與反思?現代人狼吞虎嚥有形與無形的一切物料與資訊,唯有「詩」是狼吞虎嚥不了的;當你狼吞虎嚥詩的時候,它即刻成了「非詩」,對作者與讀者皆然。詩是大喜悅與大寂靜,也是愛與死的綜合薈萃,內蘊對人性光明面的信仰,藉死亡返照生命,以黑暗凸顯光明,永恆懷抱愛與希望。無論是民初時期的專制獨裁,共和國時期的極權暴政;無論是日治時期帝國體制對殖民地臺灣的階級壓迫,戰後國民黨軍政集團長期戒嚴與白色恐怖對臺灣人精神意識的摧殘,「詩」都能在絕望中進行永不屈服的抵抗與奮進。詩歌鏡像之明晰實乃澄清價值混亂的基礎,審美評價體系之建立意義在此,以此拮抗威權與俗世的價值標準。詩史是文化史的核心課題,釐清「百年新詩」的文化圖像與象徵內涵,對於認識「詩」作用於生命的創造性功能,理解「人」的心靈狀況與精神脈動,具有難以估量的啟明作用。
●《中國百年新詩(上卷):新詩史略與文化圖像》
●《中國百年新詩(下卷):軸心詩人與典範詩章》
●黃粱繼《臺灣百年新詩》(上下卷)之後又一力作
●2025年2月秀威釀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