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3日

黃 粱 年 表 1958-2020

1958

215日出生於臺北發源地艋舺,當天老家從舊街搬到頭北厝。木匠的兒子,行九。父姓陳,母姓王(黃家養女),外祖父黃姓,外祖母吳姓。外祖父及其獨子皆英年世,外祖母為了讓我繼承黃姓香火,父母辦理離婚手續,父親再入贅黃家。原本命名黃漢乾,弟黃漢坤;阿母晚年云:生我前夜一夢,她在園裡拿鋤頭鬆土,挖出一塊黃金,故取名漢銓,乳名「全金仔」。出生不久,父親在中華商場二樓木作現場被高壓電線吸出窗外,黏附其上,工作夥伴用木條將他打落,掉在底下三輪車篷頂上,僥倖不死。母親一夜白髮,斷乳;嬰兒之我哭鬧不停,長期抗拒代用食品。

 

1964

就讀萬人小學老松國小,上學路線經過龍山寺,寺裡整隊後由小隊長帶隊進學校。在廟多、流氓多、妓女多的環境成長,每逢初一、十五跟隨祖母乘坐三輪車進香。家裡二樓供奉九天玄女為民間宗教神壇,逢九日有扶乩通靈儀式,求神問卜者擠滿家中廳堂。

 

1970

上雙園國中,成績大起大落,最優全年級前三名,最劣全班最後一名。廣泛聆聽各時期西洋古典音樂(松竹黑膠唱片),得心靈慰藉;關上房門閉目神遊,揮淚於樂聲中,將平日鬱積的情感釋放。青少時期記憶最深刻的三件事:廟會、幫派械鬥、黨外街頭運動。

 

1973

升板橋高中,厭惡體制教育,拒讀教科書、拒答試卷,導致學年成績全盤紅字而留級一年。出現躁鬱症傾向,面臨心理臨界點與黑暗深淵。赴臺大精神科就診,醫生提議作一系列心理情緒、想像推理與智商測驗;報告出來後,主治醫師定下結論與建議:你的天賦很高又對自己極端清楚,不會有心理問題也不需要休學;你只要請假一個月,離開學校放鬆心情,身心自然就會平衡。開了請假證明單,臨走醫師拋下一句話:「你將來如果不是精神科醫生,就是個文學家。」到二姊新北投別墅住上一段時間,鎮日無所事事每天聽音樂散步,沒吃一顆藥,安然闖過死亡幽谷。從此更加聽任天性,把世俗社會框架漸次拋棄。經常獨自夜間漫遊,假日搭公車坐最前端位子玄思,從起點繞回起點,恍如夢中飛行。

 

1977

高中畢業,放棄領取畢業證書,決心走體制外道路。參加大專電影欣賞會、三三合唱團、耕莘影劇社等社團。加入金士傑領軍的耕莘實驗劇團(蘭陵劇坊前身),綽號木魚,指導老師吳靜吉。

 

1978

大年初二清晨,為追求生命主體性離家出走,於中山北路職業介紹所上班。祖母人稱艋舺地下市長,性格強悍專制並溺愛於我,下定決心切斷牽絆。受教於美學家潘栢世、古琴家莊秀珍,文化啟蒙;開始學佛因緣,與吳文彬相互切磋情同手足。莊師2007年追憶:「黃粱不到二十歲就來我們家,經常的同吃共住,大家狂熱的要以純粹的心靈與廣博的人文精神,傾注於『創作者之路』的探索;而日常浸染的內容有:儒家經典、老子、莊子、唐詩、古琴、書法、古玉、茶藝、中西繪畫、歐美現代電影等等。我們就是栢世所主講的「小白鹿洞書院」的基本成員,在文化界既是核心中的核心,也是邊緣之外的邊緣,共同領受了因長期經濟困頓而來的精神的蹇晦,也抵達自內在迸射心靈光芒的深刻洗禮。」8月父親過世,返家三天,於喪禮過程自動書寫生平第一分行文本<獻給父親的堅苦與平靜>,藉以平復身心。斷食37天瘦13公斤,以無目的性禪坐經行「把心帶回家」。12月底入伍,攜《六祖壇經》、《維摩詰經》、《原始佛教思想論》赴炮聲間歇之金門戰地服役兩年,與臺灣親友切斷一切通訊,以彷彿閉關的方式鍛鍊意志。

 

1981

退伍,協助潘老師整理《易經繫辭傳》、《論語》、《老子》、《莊子》、《唐詩》等講座錄音帶。9月起獨居八里海濱,自修《南傳阿含經》、《樂府詩集》,立下自我啟蒙生命重生的大誓願。常在荒涼海灘冥想散步,感應大海的孤獨開闊,初次覺受自由解放感,身心靈意欲起飛舞蹈。

 

1982

2月,自然醞釀的狀況下寫出八里古詩集:<身裂操16首>、<零飛集16首>。3月底孕生<徒然六章>,為新詩自覺創作之始,身心獲得皈依;頓悟愛、信仰與詩之創造為生命鼎立三足,完成身心靈統整。10月於烏來瀑布下即興歌吟<秋之蘆>,墮淚,初嘗「詩」之大歡喜。「並非先存了詩的概念而求索詩,也不是為了寫作企圖而寫作,是自然場所與人的心靈產生精神鏈結,無端起興。」

 

1983

2月完成首編詩集《頑天筆記》32首,核心意象「擎手撫天五指星」。元宵夜再度離家出走,意志浪遊四方,願望「詩的創造與生命的創造合一」。3月戀愛,4月遊歷灣潭寫下<溫柔的家窗>,一年多後竟回返此地定居,夢想成真。10月,考量雙方家庭的期望之情與子女倫理責任,走過世俗婚禮形式,租屋八里海濱,家徒四壁。

 

1984

2月因冬天海風淒厲不適合家庭生活,移居深坑松柏山莊。8月賃屋新店灣潭海會寺旁老厝,月租2500元(十多年如是),過低限生活專注心靈世界。此地為二十多戶倚山傍水小村落,村民出入多靠人工划渡,彼此熟識互動親切。四周山水溫潤,庭院空寂翠綠,生命隱逸安然,每逢戌時,寺院疾鼓催動,繼之鐘聲響徹空山。祖母往生於返家之日,坐倚床邊痛哭一場,寫下紀念詩<謹慎收藏起藍色唾液>,象徵個人生命史的分界。灣潭夜庭漫步,吟詩<終於又是藍>、<裂縫>,內心響起清晰的美學自覺聲音,風格肇始。

 

1985

以本名首度投稿,初試鋒芒;6月在公館香草山書屋不經意翻閱《聯合文學》第8期,被自己的印刷體名字嚇了一跳,4首詩作全登。書桌旁貼座右銘:「名譽及利養,愚人所愛樂,能損害善法,如劍斬人頭」;對社會認同毫無興致,專注於詩的精進,未再持續投稿。從灣潭步行至後山頂上美之城社區,幫一家小公司畫手工樂譜謀生。

 

1986

9月兒子出生,寫下<初為人父之歌>。完成<時間的讚美詩>,由五個子題組合成時間母題,從即興寫作邁向宏觀構成;將現實生活提昇到精神層次,本性節奏和美學語言之交融更加緊密。

 

1987

3月經弟弟介紹,以自由編輯模式主編《我佛之音》半月刊,慶幸可用低限收入過簡樸生活,持續心靈建構的大事業。清晨延碧潭河岸慢行,見荒涼河灘兩隻狗交媾,淬煉<春媾>一詩,經歷精神空間自我完形之奧美,喟嘆詩人志業之艱難。<靜穆>誕生子夜無人村徑,體驗小我融入大化中之無上法喜。將關注精神空間運動與精神空間塑造的詩,名之為「精神建築」。

 

1988

寫出<音色>,以文字音符作心靈變奏曲,完全脫棄視覺經驗的形上飛騰,「精神書寫」代表作。<抽象>與<想像>乃大膽美學實驗,為「語言書寫」開啟新天地。

 

1989

2月女兒出生。在清貧生活裡生養兩個小孩,猶如天方夜譚,篤信陳姓祖父說過的一句話:「孩子會自己帶糧草來」。幫朋友研發的藏傳佛像、聖器彩繪,取生活費。完成<大地>與<砂丘之夢>,於抒情中注入敘事元素,任視野漫遊,詩的氣脈延長。緣於「六四事件」之刺激,開始關注社會與歷史議題,寫下<風景>、<歷史迷人的微笑>、<失貞之男子>等,內蘊批評意識。

 

1990

整理<詩篇之前>甲編,為「黃粱詩學」一鎚定音。開篇談及呼吸:「體驗呼吸。東方心靈的起點是『呼吸』,創造的奧秘在此。呼吸不深沉,則無所得,譬如傾聽,先聽寂靜,後聽聲音,道理相似。我眼所見,心所思,身所作,呼息也協調一致,這就是美。」

 

1991

製作手工詩集《瀝青與蜂蜜》初稿,收(1982-1991)作品84首。完成<月光>,為個人「精神書寫」代表作;評論家史幼波1997年寫道:「此詩中有正義!」,「的詩歌呈現出來的精神空間具有大理石般細膩堅毅的紋樣、水晶般滑涼明澈的質地,以及青銅般寒瘦的骨力——那是用最上等的靈魂材料鍛塑而成的精神建築!」

 

1992

9月《現代詩》復刊18期刊出4首詩作,此為第二次投稿,用黃粱為筆名。因作品風格殊異,前後任主編零雨和鴻鴻邀談於紫藤廬;此次會面促使我寫作新詩評論,藉以闡發個人詩學理念。鴻鴻誠心邀稿,持續發表作品於《現代詩》。

 

1993

嘗試新詩評論,初作<想像的對話──零雨詩歌經驗模式分析>,發表於《現代詩》復刊27期。二作<尋水──析論鴻鴻的四首詩>,刊登《臺灣詩學季刊》12期。「在詩的清醒中感覺與思想,斷然其內的詩直覺;以詩人的堅執寫詩評,而非評論家的身份。我信仰的是:在生命的整全中體驗渾然冥動的心靈音色,無始以來的存有之光交互朗照與相印,並依形象自塑的原則岸立不可動搖的精神建築。詩如是,詩評亦如是。8月《現代詩》40周年活動上,翁文嫻主動前來攀談訥言之黃粱,成為詩學知音。

 

1994

在家中開設課輔班,指導山村孩子的國小、國中課業。<時間吉他變奏>寫於西班牙古典吉他樂曲聲中,聲韻迴旋纏綿。<血色鋼琴>觸及詩人之死,有感於顧城之天才悲劇而作。

 

1995

1月應《現代詩》之邀,與旅居柏林、紐約的臺灣藝術家池農深跨界對談,跨界對談稿<自覺放逐的心靈>登《現代詩》復刊23期。9月與臺大「詩文學社」成員王聰威、廖之韻等人座談:現代詩「文化環境的雕塑」與作品對話,對談稿16000字載《新陸詩刊》13期「當代校園詩專輯」。同參佛學之摯友吳文斌猝逝,寫下<狂奔>一詩;自我砥礪:「人生不過一首詩,及時開闔知進退」。

 

1996

受楊平之邀,主編《雙子星人文詩刊》3~5期。發表<台灣早期新詩的精神裂隙和語言跨越>,精選「跨越語言的一代」五人詩輯(《雙子星》第3期)。陳大為約稿,在《國文天地》月刊寫作新詩點評專欄24篇。發表評論<馬華新詩的新形象>(馬來西亞《蕉風》月刊473)。擔任《傾向文學人文雜誌》6~7期責任編輯。

 

1997

5月出版新詩評論集《想像的對話》(唐山出版社),嘗試建立回歸詩學的評價座標,開啟漢語詩歌的奧秘。陳隆昊先生將印好的新書載到灣潭山村並熱情邀請,擔任唐山出版社主編。為《現代詩》復刊30.31合刊「新生代擊鼓專輯」,撰寫專文<臺灣當代詩的新板塊——新世代風格特徵與文化現象觀察>。為《創世紀詩刊》112期「新生代創世紀專輯」,撰寫專文<語言意識與詩人意識──我對新世代文本的過度期待?>。四川詩人史幼波主動書寫萬字長論<漫談黃粱詩歌與建築美學中的形而上精神>,因詩結緣成為未謀面的知己。11月參加首屆青年文學會議,發表<新世代躍登文壇的管道分析>(中央月刊《文訊》別冊),比較躍登與躍騰的差異。12月大陸民間詩雜誌《詩鏡》創刊號呈現「黃粱專輯」20頁。劉季陵行跡灣潭山村,發表黃粱訪問稿<山居歲月中的傲然與伏貼>(《另眼新聞》16期)。7-12月啟動《大陸先鋒詩叢》第一輯公開徵稿作業,有人文採集之意。199612月出版的《現代詩》季刊28期製作了『朱文專輯』,那是第屆『第一本詩集』徵稿活動流產的補償性專輯(朱文是首選)。最難過的人是我,因為朱文是我推薦的,之前朱文壓根兒不曉得《現代詩》是啥?我基於不知根源於哪個時代的道義責任感,胸懷出版朱文詩集之大任,鄙人自薦向唐山出版社提出口頭策劃案。天憐之!發行人陳隆昊先生心懷俠義一口允諾,唐山版《大陸先鋒詩叢》十卷本於焉肇啟。」(<大陸先鋒詩叢編輯紀事>)我與朱文不曾見過面,詩的因緣不可思議。

 

1998

5月出版黃梁歌詩《瀝青與蜂蜜》(青銅社),嚴選(1982-1998)作品69首,把整本詩集看作一首詩;直覺釐定三卷:愛與石、停馬、音色,無形中對應著風、雅、頌。完成《雕刻》組詩十首(原題人性雕刻系列),模塑人性空間,試圖呈現人性本然的力量和結構;從19921998年始完成,為個人「社會書寫」代表作;因與《瀝青與蜂蜜》整體調性差異太大,僅收二章於詩集。杜家祁邀稿,發表<臺灣新詩教育彈撥>(香港<呼吸詩刊>第5期「詩與教育專輯」)。為了寫《大陸先鋒詩叢》9篇文本細評與1篇大陸新詩文化史總論,主動離職,在家中專注閱詩、思考與撰述。

 

1999

2月出版《大陸先鋒詩叢》第一輯10卷(唐山出版社),編輯理念:新詩潮邊緣美學詩叢,尋索被壓抑的、被排斥的、被遺忘的聲音,從漢語文學的宏觀視野開拓兩岸詩學對話空間;於紫藤廬舉辦新書發表會與文化座談。蒙親友資助旅費,7月赴大陸拜訪詩人,會見王小妮、徐敬亞、于堅、柏樺、鍾鳴史幼波啞石孫文、周倫佑、翟永明、海上、余怒、朱文、韓東、車前子等人。9月發表新詩史論<意志自由之路——大陸先鋒詩歌歷史脈動與文化特徵>  (紐約《今天文學雜誌》46期)。12月底因經濟拮据難以養家離開隱居16年的灣潭,遷居碧潭邊;嘗試與複雜的人際關係磨合,開始飽嚐刺鼻嘈噪的都市風味。灣潭前期與藝術大師葉世強分居頂埔下埔,兩人個性孤僻極少互動;灣潭後期和弟弟黃漢坤與弟妹羅思容比鄰,兩家往來親密。

 

2000

既無學歷亦無社會關係,看報紙徵人欄求職,在炒作外匯公司上班2年,擔任市場分析師與人事主管,身心俱疲。經歷從隱逸性生活過渡到社會性生活的巨大轉變與調適,出現一年的寫作空窗期。發表<詩篇之前>甲編(紐約《今天文學雜誌》48

 

2001

遊歷暹羅古城遺跡,寫下<歷劫的愛情>,僥倖重拾詩筆。駭異於陌生異化的鏡中之我,斷然離開重利場域;領悟莊子所言「機心」之可畏。倡議發起《現在詩》並擔任創刊主編。

 

2002

鴻鴻推薦,主編臺北市文化局《文化快遞》月刊一年,始學打字與上網。應《創世紀詩刊》之邀,撰寫<創世紀森林浴——品鑑臺灣特有的十六種詩飛羽>(日本<藍BLUE文學雜誌>78合輯)。<水晶>、<時間的讚美詩>入選《空白練習曲——《今天》十年詩選》(牛津大學出版社)。5月任成功大學鳳凰文學獎評審,認識新一代青年詩人:廖育正、黃柏軒、孫得欽、吳俞萱。

 

2003

應周渝先生之邀任紫藤文化協會秘書長三年,負責紫藤廬文化策展,每年兩百場展演、論議、品評的活動鏈結,將古蹟公共空間功能盡情發揮。「心心南管樂坊」、「天穆閣琴社」雅集催生於此,羅思容歌謠創作發表會在花廳舉行,「文化研究學會」、「美學策進會」、「都市改革組織」、「自主學習促進會」等團體定期開辦人文講座。3-10月與翁文嫻合作「顧城逝世十週年醒思詩學講座」八場,5月個人首度詩學開講,心情激動而凝肅;講座逐字稿發表於「顧城之城」網站。在紫藤廬舉辦一系列詩歌活動,主講周夢蝶、大荒、昌耀、梁秉鈞、張耳、車前子等人作品。書寫詩評<身體的詩學:波光與水流>(阿芒詩集《ON/OFF》)。李嘉華發表長篇論文<試論黃粱歌詩中的動能>(《臺灣詩學學刊》第二期)。

 

2004

策劃「詩歌語言與文化義涵講座」十四場(潘栢世、翁文嫻、黃粱主講),協助陳昭瑛舉辦「臺灣學運論壇」七場座談。協助王鎮華老師「道不遠人,德在人心」十四場講座活動,並擔任引言人。策劃《紫藤文化叢書》,主編《龍應台與臺灣的文化迷思》(紫藤文化協會/唐山出版社)。襄助茶館推動一系列茶藝課程、品茗會。

 

2005

3月策劃「紫藤廬之春藝術季」十場展演,與婦女新知基金會合作舉辦「女性主義論壇」六場座談。7月赴大陸發表詩學論文<從一首詩洞觀一世界之視域與方法論>(新詩一百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大學、首都師大)。11月策劃葉世強八十歲初畫展於花廳。

 

2006

7發表詩學論文<一甲子的雪──現代詩審美特徵、語言機制之比較>(當代詩學論壇,北京大學、首都師大)。擔任葉世強先生秘書半年,協助整理生平藝術資料,編輯年表,書寫藝評。與兒子共同參與守護樂生運動,經歷大門口保衛戰與鎮暴部隊衝突,寫下<樂生療養院懷想>(2012年修訂),「社會書寫」代表作。

 

2007

在淡水有河book展開一系列講座,評述葉維廉、馮青、零雨、于堅、羅思容、廖偉棠、蔡宛璇等人作品。8月策劃「大陸先鋒詩歌資料展」。11月主導有河book「第一屆有河藝術節」,主編有河詩畫集《河鳥貓2007》。自印黃粱歌詩《攜手 獨步》30本,限量發行於有河book。策畫「臺灣中生代(1949-1969)十三家詩選專輯」(北京《詩探索作品卷》2007年第一卷)。發表藝術評論<葉世強 藝術靈山,域外尊者>(葉世強畫冊《我的藝術世界》)。任孫麗翠「上 默劇團」經理一年。

 

2008

5月受茶人之邀共赴雲南西雙版納考察茶文化,寫下<邊境回看>,7月隨團參加法國亞維儂藝術節,寫下<他鄉石>,兩件文本為詠懷詩找到新趨向。8月承黎耀之先生器重就任黎畫廊藝術總監,至2009年底。發表詩學論文<推敲的詩藝:葉維廉《雨的味道》索隱>(當代詩學論壇,北京大學、首都師大)。完成<古調>與<蒹葭>兩部組詩,探索情感造型,「性情書寫」代表作;後者與40首古典情詩進行當代性對話。年底,瘂弦突然從加拿大捎了航空信給我,函中言:「你的詩非常好,我印象深刻」,我不擅長交際也未回信。

 

2009

10月出版《大陸先鋒詩叢》第二輯10卷(唐山出版社),網路公開徵稿,編輯理念:人之樹文化圖像詩叢。舉辦13場詩學講座於有河book、小小書房、女書店。《大陸先鋒詩叢第一輯是九本個人詩集,加一本九人詩論合集《地下的光脈》。第二輯規畫也是九本個人詩集(詩論附在書末),加一本黃粱詩文集《洗清泉》。徵選最後一天收到臧棣來稿,仔細拜讀後,我將詩叢分作五大書寫向度:靈性書寫(唯色、張執浩),文化書寫(楊鍵、臧棣),性情書寫(龐培、蘇淺),生活書寫(鄭小瓊、伊沙),語言書寫(蘇非舒、車前子)。我放棄了黃粱詩文集的出版機會,文化價值高於個人利益,這是詩的教誨。發表藝術評論<天工開物,循石而造型>(彭郡茹石雕作品集。三場系列演講「通天手眼 東方美學」於泰郁美學堂。回應母親過身,寫下<紀念母親>,嚴肅思索個人與土地的關聯,重新閱讀臺灣文化、歷史相關書籍。

 

2010

5月不堪臺北生活的經濟壓力,舉家遷花蓮小鎮。新居為佛教團體清修精舍,書房乃獨立閉關房,進入閉關寫作階段。6月底赴北京發表詩學論文<人之樹:新世紀大陸先鋒詩歌的文化圖像>(當代詩學論壇,北京大學、首都師大),驚覺臺灣屈列中國之一省,拒絕再參與。拜訪各省邊緣詩人,會見唯色、安琪、何三坡、伊沙、蘇非舒、發星、李龍炳、柏樺、李建春、楊鍵、龐培、車前子、鄭小瓊、楊子等;影印黃粱詩文集《洗清泉》分享詩友。參與朱文電影《小東西》北京放映會,與朱文聊起中國社會意識的絕望氛圍內心篤定要完成《百年新詩1917-2017》的精神志業。11策畫「臺灣中生代詩人特輯」(武漢《漢詩》11期)。應翁文嫻之邀,參加太平洋詩歌節「詩學對話:詩與詩的行動能力」,主講:《大陸先鋒詩叢》策畫緣起。密集閱讀「二二八事件」相關文獻,自學臺語文,寫作二二八史詩《小敘述》(歷時三年);書寫過程艱鉅,哀慟難當。

 

2011

夏至之日,面對庭園邊結果累累的檸檬樹,驚豔之餘寫就<檸檬禪>,「雙聯詩」系列自覺寫作之始。展開<無題>系列,作心靈淬煉與精神仰望之旅。完成<菊頌>組詩,文辭瀟灑靈動,「文化書寫」代表作。8月主講:「黃粱的『詩行動』」(國立臺灣文學館)。

 

2012

參與鳳林「客庄移民村警察聽」規劃案,負責「林田移民村」耆老訪談,部份文稿收入《悅讀林田移民村》。因歷史文本之衝擊激發長詩寫作,完成<鏡中村落>初章(最終完稿三章之二,發現時空交融的敘事方法4月發表藝術評論<陳庭詩雕塑藝術的詩與思>(《滿庭詩意:陳庭詩紀念展》,國立臺灣美術館),5演講:「關於先鋒詩人們,以及他們的時代」(成功大學中文系)。完成《檸檬禪》72首,分春夏秋冬四章,有意識呼應歲時節氣,「自然書寫」初步成果。6月創立黃粱部落格「野鶴原」,詩學論文<俳句的奧義:對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與松尾芭蕉俳句的審美闡釋>,發表於網站。整理《詩篇之前》六十六章,呈現個人對「詩」的思/感覺/想像過程。「詩的思想來自精神運動中的開放性全息場域,與詩的創生一致,同質且同源;詩與思想之間,是愛觸關係而非推理關係。」

 

2013

6月出版30年詩選《野鶴原》、二二八史詩《小敘述 二二八个銃籽》(唐山出版社)。孟浪邀請,7月赴香港發表<藝術如何主動參與社會對話?>(中國當代藝術研討會,香港城市大學、溯源書社)。登獨立中文筆會《自由寫作》網刊95期封面人物,發表《小敘述》壓卷長詩<振魂曲>。9月鴻鴻發表<召喚歷史與未來──黃粱史詩《小敘述:二二八个銃籽》>(《文訊》月刊335期),10月廖育正發表<真情水中刀痕──漫談黃粱《野鶴原》>(《衛生紙》詩刊21期)。琴士莊洗(莊秀珍)評述:「作為一個堅持純粹心靈的詩人,他直接的就從內心的窄門,要望向詩的天堂。」「原始又質樸,這解釋了黃粱在古典詩歌傳統裡契合了樂府詩的精神:除盡形式的繁衍過程與對質樸心念的信仰。」持續寫作《猛虎行》雙聯詩系列。

 

2014

1-8月,受黎畫廊鄭重邀請再度回任藝術總監一職,解決了經濟上一時的周轉不靈。4月主講:「詩的敘述藝術」(國立臺灣文學館)。書寫詩評<亮出兵器——廖人《13》>(廖人詩集《13》)。發表藝術評論<飛翔與綻放 曹小容的身體曼陀羅圖像>(《曹小容作品集》)。9以超卓意志力全心推動《百年新詩1917-2017》寫作計畫,從30萬字逐擴展60萬字,嘗試以詩史書寫史詩。

 

2015

在部落格上發表兩位臺灣重要詩人長篇論述:<孫維民的詩歌歷程>、<零雨論:詩的自然力>,兩者在臺灣詩壇都屬於不隨時流起舞不自我標榜的低調詩人,美學面目清晰。完成<梅譜>組詩,文辭古朴深厚,「文化書寫」代表作。開始為地方的國中生進行晚間課後輔導教學,鐘點費貼補家用。

 

2016

5月演講:「詩的座標定位」(東華大學華文系)。12月發表藝術評論<李美慧藝術創作的精神與美感>(李美慧畫集《山色如此》)。發表二萬多字詩評<于堅:三才萬象共端倪>(重慶《紅岩》文學雙月刊2016年第5),作全景式詩學評鑑。聶豪發表論文<天山遯:諦聽黃粱詩歌中的愛與逃>(《文化研究季刊》第158期)。

 

2017

3月發表長篇詩評<我們不是天真的人:艋舺少年郎黃荷生>(孟浪主編共同體叢刊第一輯《致命的列寧》)。9月在有河book與沈眠對談:「詩評的可能性與不可能性」。為臺北詩歌節撰寫專文<跨越語言一代的詩人>與<詩人簡介>。出版雙聯詩集《猛虎行》(唐山出版社),企圖建構雙行二節的當代新詩體,觀喧囂大千於寧靜致遠之掌。因應書市低迷,全臺巡迴8場新書發表會。10月演講:「詩的型式規範與『雙聯詩』文化設想」(成功大學中文系)。12月李嘉華發表<不論而論的並峙——論黃粱雙聯詩的視域>(《吹鼓吹詩論壇》31期)。完成<鏡中村落>長詩三章,繼《小敘述》之後「歷史書寫」代表作;前二章為華文書寫,第三章為臺語文書寫。文化理念:「多語書寫共榮並進是廣闊的臺灣文學道路,吸收中華文化深厚的傳統資糧,有助於臺灣文化/文學持續地深化拓進。」

 

2018

1月廖育正發表<門外有虎,門上有詩——黃粱《猛虎行》>(《文訊》387期)。2月沈眠發表<詩歌必殺技——閱讀黃粱《猛虎行》>(《聯合報‧副刊》)。評王小妮專文<鏡子明亮而大器者謂之「明鏡」>登四川《草堂》雜誌,書評<最初的「詩」與「最初」的詩>刊《文訊》389期。<打開黑夜之書,姚風詩評述>入選《臺港地區澳門文學評論選》(澳門文化局)。整理《黃粱四十年詩選》,近300首詩按編年排序,對映一個人精神史的面貌;三分之二篇章具有型式規範傾向,為新詩體建設獻一分心力。《百年新詩1917-2017》,全書分卷分章結構歷經50易稿,寫下115萬字,繼續推進。

 

2019

《百年新詩1917-2017》第十卷「詩的思想建築」脫稿。完成詩人論最後一章<葉維廉詩學初探>,第二卷「詩的文學類型一:終極觀照」脫稿。年底寫下自序<百年新詩,望洋興嘆>,全書架構底定,分卷分章結構歷經上百次易稿,寫下150萬字,目標在望。

 

2020

4月與德國漢學家蔣永學會面於臺北接受訪談,訪談主題為雙聯詩集《猛虎行》與「雙聯詩」形式內涵。7月完成《百年新詩1917-2017》長篇總論<百年新詩通覽與反思>。8月開始將校對完成之《百年新詩1917-2017》書稿陸續上傳到黃粱部落格,並在臉書公告文章上網訊息,選登部份內容11月全書定稿共計166萬字,申請國家圖書館預行編目資料CIP與ISBN12月底完成全書上網,提供自由閱覽;以少量印刷個人工作室型態出版,預定寄贈各大圖書館。結束詩史的閉關寫作工程。

 

【詩的精神志業回顧】

    祖父少年遭逢丁憂,帶著父母的骨灰從桃園海口來艋舺闖天下,最先幫人放牛,後來變身為木匠頭,人稱「益師」,傳統大木作、細木作樣樣精通,培養眾多徒弟。父親繼承衣缽,在沒有電動工具的年代,小個子練出大手盤,騎腳踏車上工,最遠去到基隆半夜就得出門,累得像頭耕牛勉強養活十口家人。阿爸不准孩子再走這一行,導致我對木匠這門行業與技藝一竅不通,父親珍貴的手工具一樣也不懂得保留。我至今依然納悶:這到底是什麼人生邏輯?我專心致志四十年的「詩」這門技藝,能傳承下去嗎?有誰在乎?但老家客廳鋸鉋木頭留下的香氣沁入我的身體,那是不會消失的。寫詩也是一種行鋸的動作,推鉋的處理,一絲一毫馬虎不得。我理解生活的艱難與勞動的莊嚴,選擇一條非現實但比現實更加匪夷所思的精神道途,飛掠一條渾沌孤寂的詩的虛空鳥徑;空中足跡就是意義所在,飛行過程就是價值歸宿。聽從詩直覺之導引,一心直入正向劈破,我來到一個無從計畫難以測度的「此時此地」,生命花葉扶疏。詩乃自然之風物,美甚!寒霜煥容顏,清泉洗筋骨,一切法華莊嚴迴向大千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