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日

葉世強-藝術靈山,域外尊者

                                                           <天涯芳草>
/黃粱2006 
                                                             
        葉世強(1926-2012),一個傳奇藝術家,1926年出生於粵北韶關,1949年渡海來台,爾後進入師院藝術系(現台灣師大美術系)就讀。一身粗布衣裳,遠世獨居,于新店灣潭山村、東北海濱水湳洞、花蓮吉安鄉,過渡簡樸生涯三十載,不攀緣,不駐名,歷經幾多別離孤苦生死關頭,人間煙雲轉眼皆化入了他的筆墨閑情。
        葉世強,一位視藝術追尋為終生志業的禪行者,陋居山林海陬製琴作畫,靠敎畫與製作古琴的微薄收入過日子,一個生活清寂的朴真詩人,美學求索與人格精神深受學生敬重。  
        以上這些稱謂簡介畢竟太尋常,難以真實窺見這位域外之人,人文體性奇異如一座古代雕塑的精神苦行僧,何妨讓我們虔心直入,澄懷相見,探究野曠未名的藝術靈山,與五千張金石交鳴的作品神遊交談……。

◎微茫慘澹,紙上生情

        浩大的阻隔浩大的思念,是<天涯芳草>這幅畫的情境內涵,畫幅右上角漂浮流離著兩座黑色孤島,遙相呼應左下角幾筆隔海召喚的心上芳草,灰藍排筆刷過的汪洋上跳盪著筆墨曲折的線條,浩大動盪情思深邃。每一筆都如此率性隨意,每一筆都如此篤定而堅實。不錯,它的「造境」手法源自中國古典藝術造型原理,它的視覺思維、構圖佈置與筆墨素材也符合傳統水墨繪畫程式,但是它審美空間的開放性與筆墨主體性之高揚,卻滿盈著中國繪畫藝術未曾充分開展之境。它的意義有兩端:<天涯芳草>傳播出一種特殊的審美經驗,從「繪畫情境」來看,畫面主體流動著蒼茫大海,但其衍伸的美感經驗不止於此,深淺浮沉的波浪一時化作無盡藏的洶湧情思,推擴出超越畫面結構的「心靈意境」,從而開拓了水墨世界的視覺經驗。

                                                           <剪燭西窗>

同理,<剪燭西窗>的畫面結構看似平面而簡單,一張斯人不再的空凳子,一段懸浮的記憶煙跡飄向右方,左側直書四個大字:剪燭西窗。然本畫不是唐詩「何當共剪西窗燭」的詩意模擬,而是一次創造性的藝術重構,兩筆完成的圓凳近在眼前,那段一筆揮就的煙跡,在視覺印象上與空凳子產生空間距離,若遠若近,像似即將飄離現場,卻永世不得銷歇般暫停於當刻。
        與佳人共剪西窗燭的甜蜜情境雖已邈遠,卻永恒召喚著有情人間,此即葉世強繪畫美學獨具的「審美空間的開放性」之意涵;猶如中國古典詩歌美學「意在言外」之詩境,葉世強的繪畫讓人體驗到「意在畫外」的美感經驗,令人神遊衷心嚮往。此美學特徵也超越傳統藝術美學「詩畫交融」之內涵。中國傳統繪畫之詩意傳達有兩種方式:一是在畫面上題詩,以人文情感豐厚繪畫情境;一是畫面構成蘊含詩意,以藝術手法造境作特定意圖之抒情。葉世強作品之美學意識于以上兩端皆有所超越。

                                                <巴山夜雨漲秋池>

比較<巴山夜雨漲秋池>一圖,唐詩的詩意構造主要手法為情境空間直覺性的即興交疊,在詩歌裡,時空造象與心靈顯影產生韻律性的呼應,構成情景交融之詩意,「巴山夜雨」之環境聲音交響,與「漲秋池」之心靈觸受相互滲透;在繪畫中,「巴山」、「夜雨」、「漲秋池」與「題字」作為四個畫面構成元素,環繞著「漲」之情境而瀰漫整個畫面,甚至迴蕩於審美經驗場域中,而令觀者恍惚觸及詩境之「恬潤安祥」,與包容於空間氛圍裡莫名高漲的「人文性情」。究其實,畫面空蕩之至!因何產生如此的美學效應?此乃觸及上述「筆墨主體性之高揚」命題。支撐畫面的精神骨幹主要是「筆墨性情」而非「繪畫情境」,試看那兩座象徵性的巴山,恬潤之至,彷彿一對情侶死生相依,秋池之墨點猶如相思,也已漲到十方無邊無際。
        微茫慘澹,從容身世,筆墨含濡,紙上生情。「筆墨」在葉世強的藝術中不再是被畫家任意驅使構造畫面的工具、技術而已,筆墨是「心之流轉」,是生命的歌者,歌詠歲月無端人間有情。「筆端含情」意味筆墨節律與心靈節律統合無間之義。

                                                       <八哥風竹>

君不見<八哥風竹>圖中那曠古未有揚溢大喜悅的竹叢,這是畫史上未曾有之人性墨竹,面帶微笑之竹叢上燕燕于飛,隨風搖曳與竹共舞,逍遙之至!是何等欣悅自足的心靈,蕩漾出恣情任性的筆觸,引領時代歸返晉人陶淵明<歸去來辭>之坦蕩境界。中國文字的精神圖式強調「修辭立其誠」,中國繪畫美學注重「落筆成形」、「骨法用筆」、「筆端含情」,其理一致,都是將抒情表意歸返於「心」,而後談藝論道方纔可行。

◎出沒太虛,捨形悅影
   
葉世強的繪畫人文性情濃郁是其本色,有時加被時代歷史意涵情感更形濃烈。1949年國共內戰熾烈,遍地烽火,葉世強滿懷年輕人浪漫的熱情,預備來台灣探訪開拓視野,不料卻從此被封鎖於海島與家鄉斷了音訊。<血紅的天空血紅的海>是渡海來台所見景致,時值颱風氣象彤雲滿天,青年葉世強飄蕩於海上記住了時代火紅的天色,而於半世紀之後才形諸筆墨,繪成歷史記憶。對比於<血紅的天空血紅的海>滿堂血紅,紅透畫布、紅透藝術、紅透天地的沉重顏色,與密不通風鮮血躁動的歷史時空,<簫女>的畫面結構空靈之至,全畫十分之九是空白畫面,只繪一無顏面的吹簫女子與右上角幾行題字:「唱罷唱罷/盡情唱/唱罷了人/世憂傷」,筆墨合佔畫幅不足十分之一。但整幅畫蒼涼之至!悲愴之至!無言無告的人世情懷那堪訴訟?唯有虛白天地方能承擔,虛白即無情。這女子無表情之表情,無聲音之簫聲,是時代無法言傳之幽幽悲鳴!<血紅的天空血紅的海>與<簫女>是葉世強典型的精神性構圖作品,一圖期之以「飽滿」,為了溢出邊界;一圖期之以「空無」,導引迴聲無窮,兩者皆沉實而靜默。
       葉世強繪畫無論構圖之空滿或色彩之醞釀,都能使觀者產生目不蔽障、心無壓縮的審美經驗。所謂目不蔽障者,視野無礙畫面純粹,構圖決不繁複,色調崇尚素樸,無五色令人盲構思複沓的現代視覺藝術之輕浮囂張感,然而意境悠遠。所謂心無壓縮者,筆墨從容自在畫面氣定神閑,絕無當代文化景觀躁動妄言的雄辯慾望,兀自氣息浩蕩。以<一列霧荷>與<二芋葉>兩圖比較亦如是:<一列霧荷>畫面橫列十一朵白荷昇華於墨池之上,花莖細挺而神明,丰姿脫俗,畫面結構雖然密實豐滿,審美感受卻無比空靈。<二芋葉>畫軸瘦直,長寬比約七比二,在畫軸下方三分之一處繪玻璃瓶插藍荷圖,與上方三分之二空白,形成無與倫比的虛實對話景觀。試探虛實對話之邊界美感,在構圖上砥礪虛實邊界至結構張力極限,是葉世強繪畫美學的重要特徵。

                                                 <落了梧桐落了秋>

       <落了梧桐落了秋>滿畫面除了題字,只繪兩顆梧桐果實呈墜落半途之動勢,這是以小象大、捨形悅影的構圖,趁果實墜落突顯畫面背景的空中虛白,即將秋之閑寂安頓。捨形悅影者,「超以象外,得其環中」(唐‧司空圖)。<煤油燈>圖以油彩繪在麻質畫布上,下方一盞孤立的煤油燈,天頂以線條勾勒出獵戶星座與下弦月,中間一片空白,以極端低限的構圖形塑空間張力,彷彿有人出沒其中自在無礙,出沒太虛者,精神意念遨遊太空之意;葉世強繪畫之精神氛圍如斯,獨立而卓絕。

◎翻覆萬象,吞吐山水
   
從梧桐落實洞見秋深,這是寫意之高明處,得意而忘形。景易描而意難伸,法堪立而心執固,傳統大寫意繪畫自明清以降,雖有快意人心之傑作,有破有立的大家風範不多,較為人知者徐渭與八大山人;無論道心凌亂或孤風傲骨,一筆一墨透露天機。葉世強之寫意繪畫擴張了傳統寫意美學的格局,豐厚了寫意的精神內涵,<落了梧桐落了秋>是水墨寫意,<煤油燈>是油彩寫意,都不失其溫柔婉約的抒情性,依循質感堅持與境界追尋之中國傳統藝術美學,並從精神意念與身體經驗兩條線索持續再向前推進。
<青青河畔草>的材質使用油彩畫布,乍看之彷彿抽象畫,下邊青上邊白橫隔黑線一道,低限之至。漫步踱入畫中,逐漸你會發現深邃的青青滲透出了無限生機,真有三春光景奧藏其中,引人遐思,當你凝神於上方虛白處,感應無邊蔓衍之相思,乃知「綿綿思遠道」(漢‧古詩)曠古深意,此「寫意」真可謂傳統寫意之當代變奏曲。再看<落霞與孤鶩齊飛>圖,「寫意」之革新意識更強烈。依舊是油畫,甚至畫筆畫刀也黏貼在畫布上,構成了繪畫的一部份。此圖以畫筆畫刀包裹日常用品的塑膠紙袋縱橫於畫布上,率性塗抹出浩蕩音色;「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天長共一色」(唐‧王勃),要以繪畫重構如此無涯際之詩意,真要以性命相搏方休。原來「寫意」可以寧靜幽美如處子,也可以縱情豪邁似醉客。
       從冷寂與熱情之寫意再向前推進,便來到翻覆萬象、吞吐山水的「唯心」之境。<一葉蕉>由右側邊界橫伸一片水墨蕉葉探入畫面,只一片,再無餘物可資談論。從率性的筆觸上分析,是寫意沒錯!它所要傳達的是蕉葉搖曳生姿的美感嗎?非也。這一葉蕉彷彿大自然的手臂橫伸入畫,彷彿向人間的觀看者探索亙古疑惑,或竟是生態天問也未可知?真「寫意世界」曠古未有之境界!萬象翻覆始得心之頓悟哉,獨留美之本質。

                                             <禪心清淨空草荒蕪>

<禪心清淨空草荒蕪>圖更能顯示萬法唯心的深意,這幅畫就像作者遍歷自然後一口將山水吞下,咀嚼,而後吐出天地精粹,神奇之極!畫面隨心草就幾筆,似山脈似草樹皆無妨礙,空中跳盪一隻飛鳥盤桓。從「寫意」到「唯心」,「禪境」也似乎觸手可及了。葉世強在繪畫美學上的革命意識呈現兩個面相,首先他不滿足於畫上的寫意,繪畫對他而言是一種全體身心的運動與修煉。葉世強近十年來作品普遍篇幅巨大(葉氏標準畫幅139×302cm),以一張畫象徵一座舞臺,藉由筆墨之通道將身體的深層經驗化作線條與墨韻之舞蹈,清剛流轉「我即高山流水」之氣象。舉<落霞與孤鶩齊飛>圖為例,畫面上筆觸之舞動,猶保留了身體揮蕩轉動時的能量波動感,<禪心清淨空草荒蕪>圖亦然,渾然筆墨仍在當下運動中。兩張圖,一油彩一水墨,但身心放空之境界無分軒輊。

                                                           <貓石像>
     
       禪境之「空」意味能捨萬法,從<貓石像>與<君不見慈母笑容顏>,更能窺見葉世強繪畫美學革命意識中大開大闔的心境。如上文所述,水墨與油彩個別涵蓋的文化場域彼此之間的界線,在以身心統合之繪畫行動破除繪畫構成性(內容、形式與材質)時,已被消解其正當性。接下來,傳統繪畫與現代藝術之美學意識衝突,在禪境之「空」中被一體融合;將傳統繪畫上的美學意境追求與現代藝術中繪畫空間的觀念,以直指人心之禪境煅冶於一爐:<貓石像>以彩墨即興繪塗於報紙廣告頁上,產生一幅在對話與疏離中多元交響,面向當代文化語境的構圖。<君不見慈母笑容顏>以多層材質隨意交疊,最終完成一幅超大尺碼撲朔迷離的「都會風景」,或「往事回憶錄」,闡釋空間寬闊。這些特質都極具現代性又根源於傳統心靈,憑藉傳統符碼走進當代場域。

◎靈蛇明滅,大塊詩魂
   
葉世強繪畫美學的基礎奠基於他那既剛勁又鬆透,彷彿靈蛇明滅的線條,與支持線條流轉的精神意志。<怎得梅花撲鼻香>中書法題字與梅花圖像渾然一體,畫中梅瓣與梅枝皆呈作勢欲飛狀,「飛」象徵精神自由,而自由來自傲霜寒後心靈重生之大喜悅。運筆似舞劍,如指揮千軍萬馬的元帥,畫家擎起畫筆策動天地運行,指點幾瓣梅花吐艷芬芳。與<怎得梅花撲鼻香>圖線條之「疾」相反,<歸去來兮>流露素人畫般的天真氣息,舒放太樸之風,鬆「緩」之至!筆筆涵蘊萬物初始的生機──雞聲、茅屋、風荷竹,幾片雲喜孜孜漂蕩過群山,樹上巢暖,有人乘風帆歸鄉。
 葉世強的作品經常散發出渾然一體的生命氣象,畫面精神氛圍飽滿鬆透,剛勁有力充盈生機的線條,出入自在緩疾相宜。<禪房花木深>深邃無言之禪境如蕙風襲人衣襟,一筆筆直掃的線條與線條間,彷彿吐納著太和之氣,使人放空身心,線條之純粹精神性綻放無餘!這是經歷身心熬煉後的自然坦蕩,也是生命能量寶藏之深密釋放。

                                                              <二葉荷>
                                                                                     
但看<二葉荷>與<五葉荷>自在喜悅之線條,作畫過程的筆觸、筆勢,迅速清明,錯落有致,而使荷葉荷瓣翻飛韻律之舞,猶如純粹美之舞形。<二葉荷>圖繪荷葉兩張荷花十一朵,花苞與花梗間隨意嫁接,彷彿舞蹈仙女般漂浮在荷花池上逍遙歌詠。<五葉荷>之舞者則是五張輾轉翻捲的荷葉,斷續擦皴的水墨,使荷葉迎風波捲的動勢更形觸目,真乃「寫意精神」之極致:詩畫舞樂齊備於宣紙,筆墨線條一以貫之;倏忽靈蛇明滅,不愧大塊詩魂。

                                                             <葬花詞>

       葉世強繪畫畫面基礎,來自書法藝術造詣對線條之高超掌握。書法,是審美意識通過造型思維,身體貫氣運筆,由筆端流轉落實為文字線條,以筆法個性釋放出個人的精神原型;是形、氣、神全體統合之藝術,具高度抽象性與精神性,也是東方藝術的高峰境界。葉世強的草書作品<葬花詞>,書寫《紅樓夢》中林黛玉惜花憐花歌詞:「……儂今葬花人笑癡,他日葬儂知是誰……」歌詞內容蘊藉生死纏綿之情思。全幅書法,文字與文字間纏繞交接,線條潦倒落寞,宣紙背景上,又渲染象徵性花紅與撩亂情思的淡細柳絲,單獨文字似乎不易辨識,但凝聚突顯了「葬花意緒」,配合書法纏綿的線條,整體情境更加動人心魂。這也是一幅具有美學革命意識的書法傑作,作品的美學以純粹線條韻律為依歸,不再侷限於「文字書寫」的傳統書法藝術框架,畫面空間結構從現代視覺藝術的觀點作整體性考量,呈現出更具「創造意識」的書法作品;但其美學思維,仍依循文字筆墨書寫的道路,以線條韻律的規範與開拓為軸心,不是抽象水墨的線條塗鴨。
        書法作品<心經>的書寫是一樁歷史性的藝術事件,在整張宣紙上只書寫兩個大字,每個字約70公分見方,《心經》全文260字,故完成之<心經>書法共計書寫了130張宣紙,長度連綿91公尺。此巨幅書法作品為葉世強七十多歲時一口氣書寫完成,身心能量之虔誠貫注與藝術奉獻之精進精神,令人嘆服。全幅作品彷彿文字的創世紀書寫,作者當下洞觀純粹心靈之躍動,讀者恍惚空中見聞鐘磬聲音。

◎藝術靈山,域外尊者
   
 葉世強的藝術創造了新的筆墨法則,拓展了傳統繪畫的構圖程式,況且不自囿於繪畫成就與藝術執迷,而衝決向全體身心之統合感悟,與禪境詩意之開拓,此乃葉世強作品與當代藝術最迥然有別之處。葉世強作品的禪境與詩意息息相關,試看<月光曲>之清簡透徹,使人大澈大悟萬緣皆空,幾瓣殘缺的月亮行過天際,無音聲,無言語,而令天地、人心皆當明亮清淨。詩,剝落一切默照本心;禪,洞燭機先當下果決。<月光曲>是無法之法,詩中之詩;葉世強藝術之精神風骨亦如是,清朗而高懸。
       葉世強,極出世極入世,出世處,六十年來不為人間物欲移轉,不入俗情世韻網羅,一生堅守藝術高潔之精神,炯炯獨行。入世處,雖一身清貧,性格孤絕,樸素生活中常見細膩真實之體貼,流露人文關懷性情,對文化藝術懷抱深情宏願。性執深沉,情思清澈,乃真性情。
        大哉!韶關葉氏世強先生,一個傳說中的藝術家,一個禪心清淨空草荒蕪的詩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