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粱
前言
黃粱2020年12月出版《百年新詩1917-2017》(八冊,一百六十六萬字),2024年1月出版《臺灣百年新詩》(上下卷,四十萬字),2025年2月出版《中國百年新詩》(上下卷,四十萬字)。這些蘊含詩史、詩評、詩論錯綜複雜的文化論述,孕育三十年,耗費無數資財與心力,最初緣起是什麼?書寫動力來自何方?三部詩史的文本結構與文學意圖有何差異?彼此的鏈結關係是什麼?探賾索隱需要另一本書,容我長話短說。
一、《大陸先鋒詩叢》二十卷
黃粱對新詩文化與歷史的系統性研究,肇始於1997-1999年為唐山出版社策畫主編《大陸先鋒詩叢》第一輯。底下選錄詩論卷《地下的光脈》三個片段,說明當時的構想:
「《大陸先鋒詩叢》我將之定位為研究性的企畫案,它要在生命世代框架(1946-1969年出生,戰後新世代)與寫作年代框架(1966-1997年,以文革為起點)中切割一個象徵性的歷史序列。以1986年(新詩潮高峰)、1989年(歷史事件)為兩個轉折點,分隔三個區位:1980年代前期、1980年代後期、1990年代,每個時區擇選三名當時崛起的重要詩人。這是以歷史脈動為座標的時代序列。在時間座標的背後,還有一個以審美評價為核心考量的文化序列:詩學觀念類型和語言風格譜系,企圖以作品的多元風貌,拼組出文化結構的當代圖景。」、「它們將要整體說明:漢語文化的本質、涵容性與變革力量,審美經驗的當代圖形與運動趨向,人的精神意識在時代變局中的處境與迴響。」(〈安心立命的詩歌家園――《大陸先鋒詩叢》編輯紀事〉)
「編輯理念:對自由寫作的尊重。自由心靈的基礎是『意志自由』,人的精神體擁有自覺選擇價值能力,這是任何形態的體制都禁制不了的,文學寫作因此體現了人類心靈景觀的無窮可能。」、「嘗試建立回歸詩學的評價座標。詩歌自身即是目的,而非匡正現實的手段;詩乃照鑑存有,並依此變革普遍心靈的質性與視野,從而扭轉歷史,非以詩篇直接作為干涉存有的工具。故詩歌鏡像之明晰實乃澄清價值混亂的基礎,審美評價體系之建立意義在此,以此拮抗威權與俗世的價值標準。」(〈《大陸先鋒詩叢》編輯說明〉)
「當讀者回顧二十世紀漢語詩歌發展史,『朦朧詩』之後的大陸新詩版圖幾乎是一團謎霧,讀者記憶中的詩人依舊是北島、顧城、楊煉、舒婷。本詩叢兩年的策畫編輯試圖填補這個空白,不僅讓臺灣與海外讀者有機會一睹大陸先鋒詩歌充滿歷史感與文化縱深的優秀文本,也是文化意識的主動出擊。它是從臺灣「自由場域」的視野,民間力量基於文化體性的感應主動編製,對大陸地區的文化專制也是一次衝擊。本叢書的策畫還有另一層次考量,即對『臺灣新詩』文化與歷史詮釋框架的擴張進行奠基工作,企圖在『臺灣文學』本土性的思考模式中,導入『漢語文學』的宏觀對照,藉著將『漢語詩歌』提昇到文化理論層面,通過縱軸:漢語文學與橫軸:世界文學的比較來確立臺灣文學的文化方位。」(〈填補二十世紀漢語詩歌的闕檔――大陸先鋒詩歌在臺灣出土〉)
2007-2009年我再度為唐山出版社策畫主編《大陸先鋒詩叢》第二輯。為什麼第一輯十卷將近十年猶有庫存,黃粱執意再接再厲,唐山仍舊願意襄助?除了文化理想找不到其他原因。第二輯的歷史序列相較第一輯延後十年,第一輯九位作者出生年1952-1967,第二輯十位作者出生年1962-1980。第一輯定位「邊緣美學詩叢」,1980年代前期(周倫佑、海上、柏樺)、1980年代後期(于堅、孟浪、虹影)、1990年代(馬永波、余怒、朱文),第十冊為詩人詩論卷。第二輯定位「書寫向度詩叢」,五大書寫向度:靈性書寫(唯色、張執浩)、文化書寫(楊鍵、臧棣)、性情書寫(龐培、蘇淺)、生活書寫(鄭小瓊、伊沙)、語言書寫(蘇非舒、車前子),詩人詩論移至每冊卷末。兩輯詩叢的策畫與執行,黃粱前後各付出兩年心血,還為每本詩選撰寫評序與詩叢總論。第一輯總論〈意志自由之路――大陸先鋒詩歌歷史脈動與文化特徵〉(一萬八千字,1999年),第二輯總論〈人之樹:新世紀大陸先鋒詩歌的文化圖像〉(一萬八千字,2010年)。
1997年至2010年,《大陸先鋒詩叢》二十卷之文本研究與評論書寫,為規畫《百年新詩1917-2017》奠定了座標雛形與詩學基礎。
二、擘畫詩史的關鍵契機
1999年2月叢書第一輯出版,7月初我赴中國各地(深圳、昆明、成都、長沙、南京、北京)拜訪民間詩人群。2009年9月第二輯叢書出版,2010年6月底我赴中國各地(北京、武漢、西安、成都、西昌、馬鞍山、江陰、蘇州、廣州)拜訪民間詩人群。拜訪過程實際了解詩人處境親近時代氛圍,也收集眾多詩輯與詩刊。
2010年大陸行北京站,我連繫上已轉型為「第六代」導演的詩人小說家朱文(1967-),他正在為第三部電影《小東西》舉辦正式發表會。我們在會場外單獨聊了一個話題,我說:「這次大陸行我感覺比上次大陸行,民間詩人群的心理意識更加絕望。」朱文同意我的觀點,他說:「你的觀察很正確」。
舉兩個北京現場的見識與聽聞。先說個人親眼見識:北京首先會面的對象是藏族詩人唯色(1966-),我依約前往她的公寓樓住所,只見樓下大門口有便衣站崗監視,上樓攀談後確定已長時間如此。一行四人出門找就近飯館,坐定後旁邊也來了一桌用餐的便衣。唯色因長期維護藏族權益,被列入監控名單行動受限。
其次聽聞當事人敘述事件: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地方政府進行大規模拆遷並驅逐外省進京上訪的民眾。儘管1978年改革開放後進京申冤的民眾早已蔚為奇觀,且證明上訪是既無效又加深絕望之舉,2009年外省民眾進京申冤依然浩浩蕩蕩。當年天氣劇寒,本地青年擔憂上訪民眾挨餓受凍,發揮愛心為訪民送去棉被與食物。結果如何?寒冬送暖的人被凶狠的暴力手段強制驅離,其中一些人甚至被逮進監獄。
兩度大陸行的人文交流與社會觀察,促使我反思一個問題?中國現當代史為什麼反覆陷入泥濘沼澤難以自拔?未來會有轉機嗎?漢語新詩呢?它從哪裡來?將往何處去?我相信,詩與歷史息息相關,我能在百年詩史中找到問題癥結嗎?2009年9月母親往生後,我叩問過自己:「我從哪裡來?父母那一代人是怎麼活過來的?下一代又將往何處去?總結是人的歸宿命題,牽連到人與土地的情感,還有歷史。」(〈詩的啟蒙〉)臺灣經歷百年的被殖民歷史,個人經受三十年戒嚴統治的無形壓迫,而父母那一代人的生存艱辛與生命悲情更加深邃,精神意識更加壓抑。在東亞近現代史的發展過程,中國歷史與臺灣歷史息息相關,當代中國的文化、政治、經濟、軍事的走向都非常值得關注;但臺灣必須從中國影響剝離才有倖存的生機,稍一不慎必然被吞併、鎮壓以致消滅,西藏、新疆,香港凋敗的社會現狀殷鑑不遠。
這個覺悟,促使我將中國新詩、臺灣新詩、海外新詩進行鏈結性思考與平行性對照,進行以「漢語文化╱漢語新詩」為軸心與框架的《百年新詩1917-2017》大書寫計畫,借助宏觀俯瞰的視角釐清各自的關連與異同。接著再拆分為兩條路徑,從事審美比較與文化對照:一條以「臺灣主體性」為核心考量的《臺灣百年新詩》(上下卷),百年新詩的詩歌精神:「抵抗奮進,多元共生」。一條以「政治體質與受難心靈」為觀察重心的《中國百年新詩》(上下卷),百年新詩的詩歌精神:「見證歷史真相,守護核心價值」。
三、《百年新詩1917-2017》
「百年,是一個人為設定的時間框架,方便文本的資料收集與採樣分析;本書以1917-2017年間的『漢語新詩文化』為探索對象,但時間框架會依論述需要往前向後延伸。『漢語新詩』文本生產的地理範疇遍佈全球,我的研究以中國地區與臺灣地區文本為主,兼及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與其他海外地區文本;如此設定受限於資料來源與個人視野,必然會有所疏漏和偏倚。探討『百年新詩文化』面對的核心命題有兩個:百年詩學、百年詩史;以詩為經,以史作緯。」(〈百年新詩通覽與反思〉)
第一卷「詩的歷史進程」共計四十六萬字,從分章標題,能看出百年新詩歷史脈動的輪廓:
前言 百年新詩的時空脈絡與文化景觀
第一章 民國初期(1917-1949)的詩與詩學
第二章 抗戰時期的詩與1949年後詩人歷史反思
第三章 共和國新詩的政治體質與受難心靈
第四章 中國先鋒詩歌歷史脈動與精神歷程
第五章 中國當代「新詩潮」文學溯源和文本勘查
第六章 倖存者:「歸來的詩人」
第七章 日治時期與戰後初期(1920-1949)臺灣新詩
第八章 「跨越語言的一代」、「笠」與「笠之外」
第九章「大陸來臺詩人」評介
第十章 香港新詩的文化特徵
第十一章 新馬華文詩文化圖像
第十二章 海外華文詩╱華人詩的愛與死
第十三章 新世紀「網路詩」抽樣考察
第二卷至第四卷為「詩的文學類型」:終極觀照、抒懷寄情、現實索隱,對應於頌、風、雅,這是漢語文化脈絡的詩學分類。第五卷「詩的風格類型」,第六卷「詩的主題類型」,這是文體類型脈絡的詩學分類。以上每卷各選十位詩人進行審美評價與文化闡釋,蘊含詩人學與詩美學課題。第七卷「詩的語言空間」,屬於詩語言學,分析五大層相:語言體裁(材料)、語言鏡像(構成)、語言動能(策略)、語言調性(情思)、語言意識(意識)。第八卷「詩的審美精神一:決定性經驗」,第九卷「詩的審美精神二:整體性價值」,闡釋詩的審美精神,分別對應於邊緣美學詩叢(揭穿虛無,抵抗虛無)與書寫向度詩叢(人之樹)。
第十卷「詩的思想建築 」涉及詩與思想的辯證,屬於論詩學。長篇總論進行百年詩史綜合論述。各章標題如下:
前言 詩的無限心智
第九十二章 文化座標:新詩的座標定位
第九十三章 詩的經驗:「詩」與「詩的經驗」
第九十四章 基礎詩體:新詩古詩「基礎詩體」審美比較
第九十五章 定型詩體:「雙聯詩」文化設想與文本詮釋
第九十六章 意象:一甲子的「雪」
第九十七章 觀念與想像:卜袞的布農族語詩章
第九十八章 詩與思:陳庭詩雕塑藝術的詩與思
第九十九章 比較詩學:俳句的奧義
第一百章 基礎詩學:詩篇之前 六十六章
總論 百年新詩通覽與反思
《百年新詩1917-2017》雖然詩人學、詩美學、詩語言學、論詩學分門別類涉及,空間維度的歷史(地域性詩史)、時間維度的歷史(沿革性詩史)、價值維度的歷史(精神性詩史)均能兼顧。但受限於「漢語文化╱漢語新詩」這個宏觀大框架,民初新詩、共和國新詩、臺灣新詩、海外新詩,各自的文化主體性不容易判然釐清與深入闡釋;且全書篇幅巨大印製成本過高,難以進入市場流通,僅少量列印裝訂贈送重點圖書館。多種因素考量,第二階段詩史分流書寫再次啟動。
四、《臺灣百年新詩》
與《臺灣百年新詩》相關的最初事項:1996年黃粱為《雙子星人文詩刊》第3期策畫「跨越語言的一代」五人詩輯,書寫導論〈詩與歷史――臺灣早期新詩的精神裂隙和語言跨越〉。此一專輯肇始於錦連(1928-2013)提供的一篇張彥勳文章〈銀鈴會的發展過程與結束〉,這是促使我關注臺灣新詩史料的催化劑。
相較於《百年新詩1917-2017》,《臺灣百年新詩》的臺灣新詩文化闡釋有幾大特色。一、「臺灣新詩史」論述更加系統化,歷史敘述更加清晰,文化內涵更加完備,「臺灣主體意識」得到充分申論與詮釋。二、強調詩與歷史的對話交流,重視臺灣歷史脈動對詩歌生成與詩人意識的塑造。三、歷史脈絡重新分期:日治時期(1922-1945)、戰後初期(1945-1949)、戒嚴時期(1949-1987)、解嚴時期(1987-2022),將1947年「二二八事件」與持續三十八年的「戒嚴」視為影響臺灣歷史的重大事件。四、標舉「日治時期詩人群」為臺灣新詩開源者,隆重論述,廢棄「兩個根球說」,強調「跨越語言的一代」承先啟後的文化貢獻。
「《臺灣百年新詩》是以『臺灣主體性』為核心考量,歷史脈絡、新詩文化、審美評價並重的臺灣新詩百年總覽。內容包括:臺灣新詩發展史、新詩文化考察、重要詩人風格評介、典範詩人審美評價、臺灣新詩的異他敘事、詩與史的詩意迴響。時間跨度:1873年至2022年,評介範圍:臺灣南島民族古謠部落頌、台語白話字詩、日治時期新詩、戰後初期新詩、跨越語言的一代、笠詩社新世代、大陸來臺詩人、戒嚴世代詩人群、解嚴世代詩人群。新詩文化從時間、空間、語言三大維度分別踏查。詩歌美學從臺灣民國詩學、臺灣日本詩學、臺灣歐美詩學、命題作文詩學、現實主義詩學、無政府主義詩學、解構詩學、審美精神詩學,條分縷析。闡釋臺灣詩學建構的意義與困境,提示目標與方法,總結臺灣百年新詩的詩歌精神:抵抗奮進,多元共生。」(《臺灣百年新詩》封底書介)
書寫《臺灣百年新詩》最艱難的挑戰是對「主體性」的反思,包括歷史、族群、語言、文化四個面相。原因來自長期以來對「臺灣想像」的各種內外設限,與多元觀點交叉形成的視域衝撞。例舉不同的「臺灣觀」如下:
1、「臺灣文化協會」視點下的臺灣
2、「臺灣光復」視點下的臺灣
3、「戒嚴體制」視點下的臺灣
4、「中華族群文化」視點下的臺灣
5、「臺灣族群文化」視點下的臺灣
6、「南島族群文化」視點下的臺灣
7、「中國霸權」視點下的臺灣
8、「美國霸權」視點下的臺灣
9、「全球化」視點下的臺灣
10、「多元共生」視點下的臺灣
因不同史觀之間的矛盾,對話交流不彰,「臺灣主體性」面臨多層相解構與重構的艱鉅挑戰。在《臺灣百年新詩》的書寫過程,我勤懇學習也反覆省思,表達語調盡可能平和,但觀點獨立而連貫,面對主流敘事、權力網絡、時尚潮流,保握問題意識堅持批評意識,絕不妥協;審美判斷、歷史判斷、道德判斷三方並重,裁選文本態度嚴厲。
五、《中國百年新詩》
書寫《中國百年新詩》,首要課題是新詩的歷史序列如何安置?最終課題是全書的文學標的是什麼?
「《中國百年新詩》探索1917-2017年大陸地區的新詩歷史與新詩文化。1917-1949年文本簡稱『民初新詩』,1949-2017年文本簡稱『共和國新詩』,兩者具有緊密的文化/歷史延續性,合併統稱『中國新詩』。本書以價值維度的歷史(精神性詩史)為核心評量,時間維度的歷史(沿革性詩史)為參考評量。六項內涵:一、百年新詩的歷史脈絡。二、詩與歷史的對話交流。三、裁選詩人闡釋詩章樹立典範。四、釐清語言形態點檢文化特質。五、省思傳統與現代的關聯。六、分析新詩傳統的建構困境。本書重視新詩文本的返古開新之力,有根有本才能開創新機;關注新詩文本與時代環境的在場關聯,詩人勇於介入現實敢於自我批判。評介一百零四位詩人,出生年1881-1981,象徵性構成百年新詩的文化圖像,彰顯『見證歷史真相,守護核心價值』的詩歌精神。三大文學標的:改寫歷史敘事重構文化圖像、提昇新詩位階彰顯多元生態、揭櫫精神標竿昭示文化理想。」(《中國百年新詩》封底書介)
書寫《中國百年新詩》催促我對「文化身分」進行深度反思。在中國新詩的百年歷程中,最棘手的課題是:新詩文化的身分飄移,原因肇始於文學革命。「始於1917年的文學革命確實是一次非常激進的文化轉型,新詩運動尤其如此。『白話新詩』不只追求新形式(白話語體、自由詩體)、新內容(當代世界、個人經驗),並宣稱要與古典詩歌傳統斷然告別;這種貿然斷裂來自思想者不無疑問的兩種文化認知:將過去的文化傳統淺薄化(獨尊白話文學),把未來的文學窄化為現實主義奶水與花朵(提倡寫實,面向國民與社會)。『革命』始終是中國現代化歷程難以擺脫的夢魘,為達成目標不計一切代價;直到二十一世紀,中國的小監獄(非法囚禁)與大監獄(極權體制)依然假借『共產主義革命』之名而橫行。」(〈1917-1949年的新詩與新詩學〉)
新詩文化的身分飄移,依歷史脈絡大致可區分以下數端:
1、「文學革命」的新詩
2、「文化移植」的新詩
3、「現代主義」的新詩
4、「政治領航」的新詩
5、「地下文學」的新詩
6、「新詩潮運動」的新詩
7、「官方文學╱民間文學」對立的新詩
8、「政治意識形態」制約╱反抗的新詩
9、「網絡論壇」開放╱管制的新詩
10、「文化主體性」課題反省的新詩
「中國百年新詩」,經歷反傳統(文學革命)的扭曲與反文化(文化大革命)的掃蕩,文化身分長期飄移經常錯位,加上政治意識形態的干擾壓迫,「文化主體性」的反思與重建困難重重。主要課題有兩個:一、傳統與現代如何再鏈結?二、單一文化主體與多元文化主體如何抉擇?前一課題的核心是「漢語文化╱漢語新詩」的傳承與現代性轉化。後一課題的核心是「單一族群文化╱多元族群文化」的辯證性探索,並因此而牽動對於「極權╱民主」體制的價值判斷與生命抉擇。
六、「臺灣新詩」與「中國新詩」的對話
《臺灣百年新詩》與《中國百年新詩》,兩者有廣大區隔也有部分交集,在歷史、族群、語言、文化四個層面皆有難以忽視的牽連,無法簡單地肯定(全盤接納對方)或完全地否定(彼此對抗排斥)。但對於雙方(臺灣讀者群╱中國讀者群)擴展詩與歷史的認識視域,必然有所助益。「詩」的文化價值,跨越時空、族群、語言的藩籬,也超越政治意識形態的制約,這是對話的基本前提。
對臺灣讀者群而言,《臺灣百年新詩》是異他性存有。本書的歷史裁決與典範確立,與常見的主流敘事有很大差異。如果沒有提供新穎觀點(稱為偏執觀點也無妨),黃粱浪費時間覆誦陳言有何意義?認知「異他敘事」為偏執的人顯然沒有意識到「主流敘事」同樣偏執,也難以調整固定見識。認為歷史敘事應該建立在共識上的人則陷入「集體觀點」的盲區,不存在集體觀點這種虛無之物。我的論述純屬「個人觀點」,也無意強加於他者,有無參考價值請讀者深入文本獨立判斷。
對臺灣讀者群而言,《中國百年新詩》猶如天方夜譚,比異他還要陌生。臺灣文藝環境有小圈子積習,新詩文學場域是其中自閉之尤;如果想要在裡面尋找共識,那種共識的內涵肯定既膚淺又通俗。中國新詩必然迥異於臺灣新詩,從語言風格、主題關注、精神取向而言皆然。正因事實如此,它是一個值得探索的文化參照系,從而得到借鑒與反思的契機。
從中國讀者群的認識視域而言,《臺灣百年新詩》不像大陸型物種,想要忽視它很容易,排擠到邊緣就行。但臺灣新詩的多元化圖像充滿誘惑力,臺灣歷史蘊含抵抗奮進的自由意志,都能提供另類的參考座標。
從共和國嚴峻的政治管控而言,《中國百年新詩》在當代中國難以寫成更無法出版;官方允許的主流敘事是無法商量的一言堂,想跟極權體制討價還價者不是陷獄就是流亡。《中國百年新詩》提供了官方主流敘事之外的民間異他敘事,挖掘邊緣美學,昭顯被壓抑被遺忘的詩人與詩章。《中國百年新詩》的歷史區間,包括民初新詩(1917-1949)與共和國新詩(1949-2017),新詩文化的延續與變奏也值得關注。
《臺灣百年新詩》與《中國百年新詩》的對話交流,就像兩鏡前後相照,鏡中人立足其間幻現多重身姿,詩意薈萃時空交疊。歷史敘事就像詩歌書寫無法面面俱到,只能以小像大,想像空間寬闊。黃粱歡迎閱讀者全身入鏡,也期待評論者下場點撥。歷史考察與文化建構是一個動態過程,沒有一勞永逸的歷史論斷與文學評價。
七,回歸創造性的根源
在無所不用其極的汙濁惡世,唯有心淨才能國土淨,而「詩」是鑑照現象的明鏡。詩,誠乃不可思議的行者,它帶領詩人走上觀想性命之途。正因此,黃粱脫略現實懷抱理想,轉化我執利益眾生,寫下三百萬以詩祈禱的文字。忘其所以的苦,一點一滴的光,陪伴黃粱度過三十年歲月。如果不是詩,我會成為另一個我,孤獨寥落的我;因為詩,我認識眾多我發現眾多我發明眾多我。「名譽及利養,愚人所愛樂。能損害善法,如劍斬人頭。」(《南傳阿含經》)1980年代貼在灣潭小築書桌旁的座右銘,至今依然閃耀生輝。
詩,吞吐自然萬象,感應天地運通之道,將人世滄桑擁懷入抱;因為詩,人與土地家園、文化傳統、美之原始、聖潔精神產生親密的連結。詩是「創造性」自身之顯影,寫詩就是渴望回歸創造性的根源。如何回歸?唯一的道路是「愛」,愛即精誠奉獻,精誠通於神明;因為奉獻,自我與世界進行無罣礙無蔽障的身心靈交流,激發想像力融解界域之隔,親近「詩的真實」,融入無端無盡藏之大美。
【參考文獻】
黃粱等,《地下的光脈》(臺北:唐山出版社,1999年)
黃粱,《百年新詩1917-2017》(花蓮:青銅社,2020年)
黃粱,《君子書:黃粱歌詩》(臺北:釀出版,2022年)
黃粱,《臺灣百年新詩(上卷):歷史敘事與詩學闡釋》(臺北:釀出版,2024年)
黃粱,《臺灣百年新詩(下卷):精神標竿與文化圖像》(臺北:釀出版,2024年)
黃粱,《中國百年新詩(上卷):新詩史略與文化圖像》(臺北:釀出版,2025年)
黃粱,《中國百年新詩(下卷):軸心詩人與典範詩章》(臺北:釀出版,2025年)
【電子書購書四大安全優惠網址】
●Google Play電子書(EPUB、PDF雙格式)
●博客來電子書(EPUB流動版)
●讀冊電子書(EPUB流動版)
●讀墨電子書(EPUB流動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