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4日

《百年新詩》第九十八章 詩與思 陳庭詩雕塑藝術的詩與思

/黃粱


歌哭堪哀此一生,飄零書劍尚營營,雕蟲末技何人賞,只合狄夷識姓名。

                ——陳庭詩01<書感>1998

 

    陳庭詩(1916-2002)是多才多藝的臺灣前輩藝術家,書法、篆刻、水墨畫、壓克力彩繪、版畫與鐵雕,樣樣精通,也經常自撰古詩以抒發性情。<書感>這首詩附有題記:「客有海外回云至國外始知予姓名」,當時西班牙正在舉辦「鑄造一個空間」巡迴展,陳庭詩以一個完全沒有受過正統學院訓練的藝術家,受邀參加此一國際大展;陳庭詩的藝術在臺灣始終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感觸深沉的他興發而作此詩。這是當代人書寫的一首古體詩,詩的內容指涉的創作卻是走在時代前端的現代藝術,這真是一件耐人尋味的事。

    陳庭詩以兩件焊鐵雕塑參加西班牙大展,一件是<約翰走路>,一件是<鳳凰>。考究字源,鳳為風神(鳳同風),凰者火精(皇同光),鳳凰聯詞意指風火相助,在古代神話中含藏了在大火中自焚贏得重生/永生之義;傳說中的鳳凰性格高潔,非晨露不飲,非嫩竹不食,非千年梧桐不棲。陳庭詩的<鳳凰>以幾片噴上紅色烤漆的扭曲鋼板加疊構成,往上輾轉擴延的運動感,猶如一股正在升騰勢不可擋的火焰,中間部份的外擴造型,像鳥的一對羽翅正要展開。這件作品的造型思維有兩個特徵,一個是寫意的傾向,它既非摹寫現實的寫實雕塑,也不是非型態描述的抽象作品,而是以意取象,曲造其形,探求鳳凰的神韻而非形體;同時它帶有詩的比興特質,以火焰比喻鳳凰,興發壯烈高潔的情思,這是藝術家的自我映照之作。

    <約翰走路>即Johnnie Walker,是世界著名的蘇格蘭威士忌品牌,百多年歷史,約翰走路的商標是一個走路中的英國紳士。陳庭詩的<約翰走路>以幾片黑色幾何形微捲的鐵片焊成簡約的立體三角,造型上模擬一個披著大衣的行者,精神挺拔姿態前傾,被藝術家的造像手法凝止於運動中,有一往無前的氣勢。這件作品造型簡練,對人體以寫意手法賦形,試圖為古今中外的「飲者」留下身影。唐代詩人李白(701-762)有名篇<將進酒>:「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激昂訴說聖賢不得志的寂寞感思,恍惚流瀉唯有飲酒能銷萬古愁的喟嘆。理解了飲酒主題深藏的義涵,我們也就明白,<約翰走路>依然是一件孤寂藝術家的自況之作。

    <鳳凰>以火焰隱喻鳳凰再轉喻藝術生涯的悲壯,<約翰走路>以名酒的人形商標隱喻飲者再轉喻詩人反抗現實的孤獨,這種隱喻模式是詩歌書寫中常見的手法;陳庭詩以「飄零書劍」自況是以古喻今的類比,「飄零」形容孤獨的處境,「書劍」指涉濟世理想,詩作的隱喻模式與雕塑一致。陳庭詩創作古詩與雕塑的造型思維具有相同模式,內涵的精神理念也類似,以古體詩抒發當代藝術心靈對陳庭詩來說就顯得合乎情理。

    陳庭詩的焊鐵雕塑不只傳達詩意,它的造型思維與結構肌理就涵蘊了詩性,應合漢語詩歌美學的三個要素:形象與情意的交融,推盪言外之意,超越限域的審美理想。<星座>正是一件形象與情意交織成一體的傑作,情景相融聲韻波蕩。作者將四個大鐵圈斜斜焊接在一片四邊形的鐵板上緣,連成一條傾斜滑動的坡道,像擬天河西傾的流動感,隱隱似有夜聲緩慢流淌。杜甫(712-770)寫過一首五言古詩<同諸公登慈恩寺塔>,其中幾句足以呼應這件作品:「七星在北戶,河漢聲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這首詩描寫詩人仰觀天象感嘆歲時短促,遙望長安憂慮王朝危機,有情有景寓義深遠。<星座>這件作品毋庸過度解讀,但是那呈現45度下墜的四大空輪,凝視之,的確險峻之至。

    陳庭詩的另一件作品<大律希音>同樣詩聲泠泠。大律希音典出老子《道德經.四十一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陳庭詩因八歲時從樹上跌下,導致失聰,從此在靜默的世界踽踽獨行,但他內心的聲音卻豐美而多情。<大律希音>是一首靜默之詩,左側半月形狀的木板拼接右側鐵質的釘齒,作溫柔觸吻狀,半邊是空梳之齒,半邊是木實之月,具現虛實相生的美學思維;梳齒旁斜倚著一塊薄鐵圓鏡,鑑照孤獨的心。<大律希音>似有永夜未央之意,夜之聲靜靜漫流於空闊天際,詩的言外之意深邃,召喚孤寂的心靈冥想與傾聽,此之謂「大律希音」。在詩人無聲而有情的世界裡,人心與天心永夜相伴,高懸中天。

    詩超越限域的精神追索,表達了詩人從個體性與物質性解脫的永恆期盼,對於更高處的嚮往顯發了詩的精神,也昭示人類文明對身心靈奧義的終極觀照。<涅槃>、<龍虎鬥>、<作品235>呈現了作者對人文精神苦心塑造的藝術原型。「涅槃」是宗教語詞,來自古印度,進入涅槃的聖人將從生命之苦解脫,不再進入六道輪迴。中觀學派對涅槃作如此的闡釋:「受諸因緣故,輪轉生死中,不受諸因緣,是名為涅槃。」,「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龍樹《中論》)「龍虎鬥」的說法源出道教經典《周易參同契•龍虎兩弦章》:「偃月法爐鼎,白虎為熬樞;汞日為流珠,青龍與之俱。舉東以合西,魂魄自相拘。上弦兌數八,下弦艮亦八,兩弦合其精,乾坤體乃成。」龍虎鬥是丹道修練的一種法門,人在自我意識覺悟下修持,對生命潛能作深層開掘,人可由之長生不死,是道家終極的追求。無論佛門永離生死輪轉或道家長生不死,動機都是人對超越限域的追尋。

    <龍虎鬥>類似複合媒材裝置藝術,高度153公分,由一根直立的方形鐵骨與一根斜靠的木質圓軸組成,兩者形成A字造型,中間部分由鐵骨伸出一根橫桿緊扣住木軸。<龍虎鬥>的造型思維來自<龍虎兩弦章>兩弦合精乾坤體成的說法。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物質觀,也是哲學觀,指大自然由金、木、水、火、土五種要素構成,隨著五行盛衰大自然產生變化,影響人的身體與命運,也使宇宙萬物循環不已。五行學說強調有機整體的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係和運動形式,形塑中國文明關聯性思維的基礎,陰陽學說也屬於這種古代系統論的脈絡。五行相剋中金剋木,形塑了<龍虎鬥>的造型結構,木質白虎因此被金屬青龍鎖住。《尚書•洪範》提到「木曰曲直,金曰從革」,木曰曲直,代表生發、舒暢的功能;金曰從革,代表沉降、收斂等性質,兩者正好互補。<龍虎鬥>這件作品表達了陰陽相盪魂魄扣聯的精神指向。

    <涅槃>的構成是將一塊現實中使用過的木砧板豎立,而後在圓心部位鎖入排成方陣的九根螺絲釘。涅槃的終極目標是不織生死,要傳達這種境界何其艱難!圓形的木砧板同時隱含兩種對立的性質:圓是圓滿的型態是覺悟的菩提,斬剁生命的砧板盈滿殺劫又是煩惱根,<涅槃>這個作品在形式與內涵互涉中將煩惱菩提融會於一,煩惱即菩提。圓又是一個轉輪,類比於生死輪迴,九根釘鎖住核心部位,這個業輪就再也轉動不了。<涅槃>這件帶有神祕氣息的作品像似生命敲響的最後鐘聲,迴盪著餘響不盡的「空」。

    <作品235>也是一件具有人文思維指向的精神雕塑,詩對超越意識的嚮往流貫其間。<作品235>工業文明的痕跡相當凸顯,陳庭詩以拼組機器廢棄零件的方式,試圖觸探一個中國文明永恆的命題:天人關係。這件作品分兩部分,下半部作者將三五零件焊接成一個抽象人形,雙手平行向上高舉。上半部是一片中心有圓孔的圓形鐵板,造型仿似三代上古祭天的禮器「璧」,璧上鑲嵌了象徵星系的七個大小不一的機器零件,完成星宿海的造型。人的姿態莊重而凝肅傳達敬天之誠,十指接天,象徵天人合。這件作品最奧妙之處:它是現代文明向傳統文明的致敬,銜接了古今。

    陳庭詩雕塑藝術的思想根源來自古老中國的精神文明,即對「道」的變化規律之掌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道德經.四十二章》)老子形上學的「道」通過對社會現象與自然現象的觀察體驗,闡述萬物存有的根源與運動規律,道含陰陽,陰陽二氣相蕩而形成有機的整體,萬物依此狀態相互依存、關聯作用。<作品377>是一件結構體顯得高瘦柔弱,但是精神堅挺韻律和諧的雕塑;一根纖細呈曲線狀的淡綠鐵管由地面往上延伸,承擔了焊黏在它上半部量體沉重的深綠附件。這件作品在結構相對不平衡的狀態下仍然取得了美感的平衡,依靠的美學原理就是方—圓、曲—直、虛—實相互依存的關係。另一件作品<相公>的結構作用也是如此。<相公>是一件肖擬人形之作,模塑一個攜帶拐杖、手挾公事包、頭戴紳士帽、肚腹微凸的士人。結構中心的包袱實體與整個透空骨架形成虛實對話,包袱同時為作品凝注了情感力量,包袱是一個甜蜜的負擔;拐杖上方略微突兀地加焊了一塊圓形鐵板,它的作用便是要與地面的方形鐵板取得美學上的平衡,這些結構細節顯現了作者深邃巧妙的藝術直覺。

    另一件代表作<天問>的造型思維也是依循這個脈絡。「天問」的詞源來自戰國末期,楚大夫屈原(前343-278)遭楚王兩次放逐,精神上劇烈動搖,對天象地物、古代歷史、人生信仰,都興起問題意識;屈原於是作<天問>篇,對存在之本源提出百多個疑問。<天問>這件作品的藝術力量非比尋常,結構簡潔而氣勢宏大。天圓對應地方,連結天地兩端的是一根上曲下直紅漆斑剝的鐵管。這件雕塑彷彿是陳庭詩的問天之作﹗無論問的是個人生命遭遇或時代歷史命題,想必任誰也難以解答。<天問>又像以一根巨椽之筆畫下的探問,中鋒直下通貫天地。對形象的寫意式掌握,以關聯性思考構成有機的整體,從人文思維的角度探求藝術的精神性,這些富涵古中國藝術美學與哲學思想的特質,使陳庭詩的雕塑詩意盎然,情味深沉。

    陳庭詩生長在顯赫的書香世家,年少時期對詩詞、書畫、金石均有涉獵,其後又長年創作古詩,習練書法,篆刻印章,蒐藏奇石,這些審美活動對他的雕塑藝術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陳庭詩的雕塑中有幾件作品,諸如<作品548>、<偶>、<迴聲>,可以從中觀察借用書法運筆的創作構思。<作品548>由一條環圓線、兩條垂直線、兩條曲線構成,圓鐵圈既是支撐作品的結構物,也像書法練習紙上的九宮格,作者在圓的空間裡佈置鐵器,彷彿書寫了四根線條:兩條中鋒內斂骨架遒緊的豎筆,右上一條短撇如啄,右下一條捺筆似波。南朝王僧虔(425-485)作《筆意贊》開篇談及:「剡紙易墨,心圓管直。漿深色濃,萬毫齊力。」萬毫齊力指作書時主毫副毫一起調動,使筆毛聚結活動,這樣寫出的點畫才力氣彌滿,圓健得勢。圓健之筆賦予紙上線條血肉豐滿的立體感,<作品548>中的兩條垂直鐵管就傳達出圓健的視覺效果。書道的「永」字八法中形容短撇為啄,橫撇應如鳥之啄食,以輕捷勁健為勝;解釋捺筆為磔,磔取刀劈之意,要逆鋒輕落,右出後緩行漸重,至末處微帶仰勢收鋒,要沉著有力一波三折。<作品548>的撇與捺兩條曲線,無論形或質,都恰恰符合書法運筆的藝術要求。

    「永」字八法中,提的運筆如策,策本義是馬鞭,其勢由左橫向右上斜出,與右邊對沖而來的撇畫相抵,形成呼應形勢。陳庭詩另一件作品<偶>結構類似<作品548>,兩個抽象人偶並立在圓圈中,背後那條上斜的結構線像似「提」筆一劃,緊緊將一對人偶焊連在圈圈裡,再也難以分離。「偶」字除了伴侶成雙之義,人形雕塑也謂之偶。<偶>這件作品就像一對已婚男女被牽制在固定環境中,再也難逃其宿命。陳庭詩制作這對男女的造型也充滿別趣,一紅一黑,一熱情一冷淡,一吐露一含藏,涵蘊陰陽之理。另一件作品<迴聲>也是以圓作架構,但是運筆充滿速度感,一條長鐵片旋轉兩圈像似狂草揮毫,兩根矛槍決絕交錯而依傍,共同結構出「迴」的字形,筆法放肆而決斷。

    陳庭詩從篆刻中領悟的對漢字形構原理的深刻認識,表現在<鶴>與<玄機>這兩件作品中。篆刻藝術對漢字充滿形象的筆劃,做出了風格化與結構性的高明處理,篆刻章法強調「寬可走馬,密不容針」,結構謹嚴而靈活。書法在紙上揮灑抒情,篆刻是書法在刀筆上的運用;但是陳庭詩別開生面,轉化平面藝術為立體造型。<鶴>這件作品不只是寫意狀形之作,鶴,單腳站立一腳收提的典型姿勢,固然被作者巧妙捕捉,包括頭頂後方之冠羽,也塑造得簡約得體;但是頂端上揚的那根非現實鐵棍,就必須從「鶴」的字源才能理解。「鶴」字右偏旁為鳥,左邊是隹字,隹上加宀,宀是「宇」的簡化。鶴的字思維表達出:鶴是一種高飛九天之鳥,高潔而長壽,飄逸似仙人隱士;《詩經•鶴鳴》:「鶴鳴于九皋,聲聞于野。」迴響隱士孤高之鳴。陳庭詩之<鶴>傳達的是人文精神之鶴,有虛靜沖和神采,不只是肖仿飛禽,頭頂上突起的追摩天宇的精神象徵,顯然不可忽視。

    玄機,「玄」字是臍帶的象形,由兩圓連鎖呈螺旋狀,「機」的字源是「幾」,需要守衛的隱微秘密,玄機,意味生命收藏著奇妙難測之秘,「機」又衍義以經緯線交織成布的工具。<玄機>這個作品由上下兩個圓圈焊接而成,這是對「玄」字形的模擬;上圈中焊接著類似紡輪的機器零件,對應「機」的工具形象,這是一件具有複合式造型思維的奇特藝術。<鶴>與<玄機>的結構一疏一密,但是佈局都無懈可擊,且賦予冰冷的材料靈動的生機。

    <蘭嶼船歌>這件作品也屬於複合式造型思維的案例。蘭嶼島上原住民是達悟族,歸屬臺灣南島民族,島民會就地取材制作拼版舟方便出海捕魚;每年飛魚祭是達悟族重要祭典,達悟人視飛魚為神賜予的禮物。而「南方」這個方位在達悟神話中,具有獨特的神聖地位;根據達悟族傳說,蘭嶼南方的海域與其垂直向上的天空可以到達天神居所。<蘭嶼船歌>由三大元素所構成:一是達悟族的拼板舟殘骸與船槳,以豎立型式裝置,看似要划向無垠天際;二是漢族廟宇的彩繪木構件,包括朱色鳳首與五彩雲紋,雲紋木板豎立而鳳首居上,火鳳凰即朱雀,朱雀是漢文化中代表「南方」的神獸;三是兩個圓鐵圈,代表日月雙輪,加賦日以繼夜的想像空間。這三個元素在作品中被拼組合成一個更大的象徵:攜手歸返神話的原鄉,也就是先於族群先於文化的人類家園。

    陳庭詩的雕塑藝術,採用二十世紀複合媒材雕塑的製作觀念與技術,又以拼貼的造型思維進行現成物組合,根據這個潮流,也制作了不少追求造型純粹化的抽象雕塑。陳庭詩的雕塑基於使用材料(廢鐵、棄木)與構造方式(組合、焊接),造型結構以線條為主,塊面為輔,沒有厚重沉實的體積感,而是空靈疏散的線條組合。陳庭詩賦予結構中的線條,斷續、曲直、質感的變化之美,造型空間充滿詩的韻律感;在材料的使用上,刻意保留了歲月痕跡與材質自身的表情,鏽蝕老鐵的斑剝感與殘存色澤閃現的奇異風華,使陳庭詩的雕塑隱隱波動著人間性情感,<風信>即是一件賦予冰冷的抽象秩序有情溫暖的典型。

    陳庭詩注重斷續曲直微妙變化之作以<澈>為代表,作品由上到下分三個部份:上曲(三個圓圈)中直(八條直線)下曲(直立彈簧圈),這是屬於曲直的變化。上曲部分的三條圓線都各自出現了一段缺口,形成時斷時續的韻律感,這是屬於斷續的變化;三個巧妙缺口形成視覺焦點,使作品塑造的空圓放射出想像之光,這是作品命名的根源,「澈」有光明了悟之意。

    <力之美>的結構也是由曲直、圓缺所塑造,作品分兩部份:兩側的直線與中間的曲線。中間的曲線部份又分作上半的圓與下半的缺;下半的缺(勾型鐵)又分作上半的直與下半的曲;整體作品結構由多重對比張力所構成,<力之美>突出了抽象秩序的力與美。<作品627>韻律優雅聲音清泠如一首小夜曲,主結構也是線條,樹網狀的交錯線條由鐵料拼組,主幹是一根直立的粗圓木材,材料質感差異與線條粗細曲直的對話是這件作品的美感基礎。

    線與面的造型關係,我以<記錄>作為分析案例。這件作品由兩部份構成,方形微曲的鐵板豎立在後,左側至前方延續了一條蜿蜒的鐵鏈條,以人造的鐵鏈條象徵人文記錄(軌跡)。這件作品引起主要審美效應的仍然是線,面的作用是支撐與烘托。主旋律產生於:鏈條刻意彎繞的曲線與折疊,直線三次疊積形成微妙的波動感,而塊面與曲線的結構關係有剛柔相濟之意。

    <農立國的老故事>與<更鼓樓>的造型結構比較複雜,但線條還是根本。<農立國的老故事>是一些碎片的組合,因為它講的正是一個破碎的故事,作品以農具的殘件拼組出歷史記憶,一個一去不復返的農業社會,形式與內涵吻合。<更鼓樓>的想像結構與現實結構正好顛倒,現實中的更鼓樓是三角錐形態,作者想像中的更鼓樓卻是倒立的三角錐,莫非幽默風趣的陳庭詩渴望時間倒流?

    陳庭詩的雕塑藝術兼具詩性與人文思維,開創了獨特的造型美學,主要有兩個向度:一個向度是將人間的廢棄物提拔為詩歌空間與人文造型,將沉淪的物質昇華為具有詩的韻律感與飽涵精神義涵的象徵;精神內斂詩意深邃的雕塑,將抽象的人文理念立體空間化,上文列舉的作品都是屬於這個範疇之作。另外一個向度,是將人間的廢棄物歸返自然的混沌,整合殘破的物質轉化出新的生機,將割裂狀態回返於不割之境。這個方向的造型思維,實現於矗立在侯聰慧牧場上的那批大型制作。牧場位於高雄大仁宮拆船廠附近,每次侯聰慧載著陳庭詩去尋找廢鐵,一回到牧場,陳庭詩在牧場上就地組合,雕塑定型了再請焊鐵工匠焊接完成。這批作品雖然不慎遺失,但從現存的照片來看,氣勢雄渾,宛如一隻隻史前巨獸,賦予物質奇異之美,材料的物質特性坦露無遺。這批巨制是身體性思維的產物,四處留下觸覺的跡痕,鏽蝕面與鍛切線力道萬鈞的對話,造就這批焊鐵雕塑強悍無比的生命力,靜默蒼茫彷彿天工開物,滿盈「大制不割」的氣象。「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老子《道德經.二十八章》),物之混成謂之樸,這種逼近混沌的審美取向,在陳庭詩的奇石蒐藏中也可以發現。奇石被陳庭詩比喻為「上帝的雕塑」,他重視石頭不鑿的野趣與天然紋理,陳庭詩的院落、客廳、臥房都堆滿了奇石。

    總結上述兩個向度的造型思維,一以貫之,融鑄物質殘骸為高貴精神,彌合生命裂痕為完整藝術。陳庭詩的世界,定靜而有情,令人興起神遊物外之感,瀰漫著詩歌情景交融之美、意在言外之思,時時湧現超越限域的精神追索。

 

平生不落尋常淚,一念慈暉欲滿襟,劫火未摧吾母照,人間今信有天心。

――陳庭詩02<杭州外氏拾獲先妣遺照見貽>1990

 

    這首詩是陳庭詩初次大陸行,回杭州探視外婆故居後寫成。陳庭詩出生於中國福建省長樂市(今屬福州市),五歲喪母八歲失聰,陳庭詩憑藉在私塾中學習過的四書五經千家詩,依靠文字形音義的深刻記憶,自己遍閱家中的線裝藏書;又經家族延聘的老師張菱坡的書畫教導,奠定傳統文化的根柢。童年,真是一個難以測量的生命場所,陳庭詩四歲由母親教導識字,八歲時失去了外界的聲音,可是那些童年的聲音像似一絲絲涓流,在他的生命中被反覆咀嚼吟詠,終究匯聚成大川,一路奔浪向汪洋。那些一路陪伴著他的是詩的聲音,太古的聲音,應然也有母親的聲音。無聲的世界是否使得生命意識更加平靜,心靈隔離了外界的侵擾,生命原始的聲音在靜默之巢裡孵育等待,寂默的聲音的家族悄然壯大……

    陳庭詩青年時期投身藝術救國的行列,參與過《抗敵漫畫》、《大眾畫刊》的編輯工作,以漫畫與木刻版畫宣揚抗日精神,開始用「耳氏」筆名發表木刻作品,藝術成為他重建聽覺的內在需求與象徵。後來之書法、篆刻作品也時用「耳叟」、「耳公」之名。1948年陳庭詩第二次來臺,任職臺灣省立臺北圖書館,服務期間(1948-1957)負責整理三十多萬冊因盟軍轟炸而疏散的圖書,館中豐富的藏書再次拓寬了陳庭詩的文化視野,深厚了他藝術創作的文化涵蘊。陳庭詩四十二歲才決定專攻藝術,離開穩定的公職,默默地在陋室中專心作畫,從具象木刻版畫到蔗版抽象版畫,從宣紙水墨畫到壓克力布上繪畫,從粗獷的複合媒材拼組到構思精密的焊鐵雕塑,藝術生命一路蛻變漸轉深沉,對現實生活的清貧始終甘之如飴,沖淡以對。陳庭詩的藝術成就固然非凡,他自我淬煉與拔昇的精神歷程更加值得世人敬重。

 

【參考文獻】

陳庭詩:《滿庭詩意》劉高興策展國立臺灣美術館2012

陳庭詩:《天問:陳庭詩藝術創作紀念展》高雄市立美術館2005

鄭惠美:《神遊.物外.陳庭詩》雄獅圖書2004

陳庭詩:《大器無言:陳庭詩遺作彙編》胡梅娟執行編輯國立臺灣美術館2003

陳庭詩:《大律希音:陳庭詩紀念展》陳盈瑛執行編輯臺北市立美術館2002

陳庭詩等:《陳庭詩鐵雕與現代詩對話》郭木生文教基金會1999  

陳庭詩:《陳庭詩八十回顧展》臺灣省立美術館編輯委員會省立美術館1993

古籍:《尚書》、《詩經》

老子:《道德經》、屈原:《離騷》

古印度‧龍樹:《中論》,後秦‧鳩摩羅什譯

東漢‧魏伯陽:《周易參同契》、南朝齊‧王僧虔:《筆意贊》

唐‧李白:《李白詩全集》、唐‧杜甫:《杜甫詩全集》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